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孔硅(P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硅基材料,具有与单晶硅材料大不相同的特性,例如,多孔硅可在近红外和可见,甚至近紫外区辐射强烈的荧光,使得它可用来制造发光器件,并可望在解决光电子集成电子学的关键问题,为制造带有光源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方面开辟新的途径。本文在用三种电阻率的n型硅片为基底制成室温紫外灯下发强橙光的多孔硅基础上,对多孔硅进行三种表面修饰,实现了多孔硅的红、绿、蓝光发射,并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 本体硅为间接禁带半导体,且禁带宽度较窄,室温下很难发光。多孔硅改变了体硅的能带结构,使禁带展宽,并由间接带隙向直接带隙转变,实现了室温发光。在比较了制备多孔硅的几种常用方法的基础上,概括多孔硅的光致荧光(PL)和电致荧光(EL)特性,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发光模型给出了定性的论述,展望了多孔硅的应用前景。多孔硅表面存在大量的悬挂键,容易引起发光效率的降低,行之有效的克服方法是进行表面修饰。常见的表面修饰方法包括对多孔硅表面进行氢钝化、氧钝化、氮钝化、金属钝化等,这些修饰方法各有其特点。 在实验设计方面,首先在三种电阻率差别较大(分别为n--Si:80~100Ω·cm;n-Si:3~5Ω·cm;n+-Si:0.003Ω·cm)的n型单晶硅片上阳极氧化出在紫外激发下发强橙光或红光的多孔硅,然后对多孔硅样品进行三种不同的表面修饰:(1)涂覆四氯化锡的饱和乙醇溶液;(2)涂覆1.0mol/l四氯化锡,0.03mol/l三氯化锑的乙醇溶液;(3)将PS浸入胺液的混合液:(C2H5)3N:C2H4(NH2)2=3:2中,并结合进行快速热氧化。比较多孔硅光致荧光性能与未修饰时的不同,并对其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 摘要 系统研究了阳极氧化条件对n型多孔硅光致荧光特性的影响。考察了电化学刻蚀电流密度。刻蚀时间、刻蚀液配比及衬底电阻率对PL发光强度、峰值波长等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出制备多孔硅的具体参数。 对不掺Sb与掺Sb的SnCI。修饰后的多孔硅进行了光致荧光特性研究。发现这两种差不多的修饰却出现两种不同峰移现象;前者PL与未修饰多孔硅相比发生蓝移,峰值波长在540-560urn(绿光),而后者发生红移,峰值波长在650-690urn(红光)。此现象不能仅用量子限制(QC)效应解释。通过AFM、SEM及FTIR、XPS对这两种多孔硅样品进行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发光中心(LC)+量子限制效应的复合模型对上述修饰多孔硅的PL峰移现象进行了理论说明。电于空穴对在纳米硅粒或硅线中被激发,隧穿到包围纳米硅的氧化层中通过发光中心实现辐射复合。不掺Sb的SZOZ与ax层中的发光中心发射的光子能量为2.ZCV,掺Sb 的SflOZ与 引x层中的发光中心发射的光子能量为1.ge V o 对多孔硅进行“胺液浸泡+干氧氧化”处理后,多孔硅样品的nr峰值波长缩短为 415-440 urn(蓝光),且在室温空气中存放近一年后,发光强度略有增强。FTIR谱表明,处理后的多孔硅主要成分为硅与氧,胺液没有在样品中留下残迹。由AFM、SEM等形貌图可以看出,处理后的样品孔隙率很高,表面呈蜂窝状。从发光强度取对数与退火温度倒数的Arrhenius曲线上,发现在低温区(200-400aC)和高温区(600-900aC)分别对应着两种激活能:0.35eV和 0.64eV,表明蓝光发射存在两种发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