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特征性改变是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病变明显时伴有基底膜的弥漫增厚。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组织学特征之一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脾肾虚,水液精微运化代谢失去常态,是水肿、蛋白尿的核心病机;而风、湿等可以诱发此疾病。导师余仁欢教授结合膜性肾病脾肾亏虚、风湿的病机特点,以加味防己黄芪汤为主要方剂治疗膜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从临床研究及验案分析两个方面对余仁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还从加味防己黄芪汤对LPS诱导的GMC增殖的影响方面探索加味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机制。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及中药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对运用加味防己黄芪汤为主要治疗方案的43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符合慢性肾脏病(CKD1-3期),43例患者未用激素及免疫抑制者24例,其中曾用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复发未用者2例;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规范治疗12个月无效者19例,其中就诊前已停用5例。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最少为2.63g,最多为14.169g。平均尿蛋白定量是5.473g。疗程6-12个月。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6个月时,43例患者中,临床完全缓解率6.98%,部分缓解率62.79%,缓解率69.77%。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浆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观察治疗时间达到12个月的17例患者发现,完全缓解达到8例,部分缓解9例,缓解率达到100%。研究结论:以加味防己黄芪汤为主的中医方案对膜性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逐渐升高。最后实录了临床验案6份,以展现余仁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经验及具体辨证用药特点。实验研究部分,从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炎性增殖的角度,探讨加味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机制。实验分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防己黄芪汤高倍剂量组、加味防己黄芪汤中倍剂量组、加味防己黄芪汤低倍剂量组、福辛普利钠组。观察各组含药血清对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加味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在作用72小时时,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而低剂量组表现更加显著。在24小时、48小时加味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各组对GMC的炎性增殖,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中药复方可能需在人体作用一段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对GMC细胞周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各组含药血清干预72小时后,与模型组相比,含中药血清高、中剂量组和西药组显著降低系膜细胞S期的比例及细胞增殖指数。研究结论:加味防己黄芪汤对于肾小球系膜细胞炎性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主要与其阻碍细胞进入S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