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发展,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理性的审视上探讨校园文学对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功能与价值,为探索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和内容提供一点借鉴。 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道德水准偏低,人生价值观失落,缺乏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生活和生存能力不强等几个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传统应试教育对中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忽视或压抑,从而使中学生们个性畸形发展,没有形成健全人格,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缺乏个性思维品质,因而无法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正确的人生观,丧失了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创新能力;二是传统应试教育使中学生社会化发展方向偏离,重书本、轻实践的教育现状令许多中学生不关注社会生活,也不注重自身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他们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生活及生存能力的薄弱。 校园文学以特有的隐性教育功能,在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可低估的价值。 首先,校园文学促进中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它以文学独特的影响力塑造健全人格,让中学生们在文学创作中认真审视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锻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扬进取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校园文学有助于中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文学创作要求中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由此培养高度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肩负起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同时中学生们在校园文学活动中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生活及生存能力,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