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在北京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中国将在未来10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就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受其影响,各地旅游院校纷纷上马,在校生总量不断增加。然而,繁荣不能遮蔽不足,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30多年,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年轻的旅游高等教育受到存在于建设中和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影响,落后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远未达到它应有的水平。而在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应属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它已逐渐成为制约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主要分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以专业性的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无论从开设的门数方面,还是课程的深度方面,都非常注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要求具有“宽”而“浅”的知识结构;而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综合性、浅显性、实践性,表现为粗线条的课程模式。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知识理论的相互联系为指导构建起一套知识相关性强、理论联系紧密的系列课程,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它们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课程体系。本文在将这两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其各自存在的问题,并能在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以促进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不断强大。本次研究过程采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分析现今国内高职和本科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抽取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为个案,研究其课程体系的现状,从而完成二者的对比研究,从差异研究中找到双方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保留其课程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改善其缺点和不足,从而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编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适当地调整,从而促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使之为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