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伦理观比较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mitere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和伦理是文化中关系紧密的两个领域,人们对两者关系的思考从未停止。面对当下艺术过度娱乐化,艺术价值混乱的现状,更有进一步系统反思两者关联的必要。本文从中西艺术思想史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艺术伦理观,以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在史前艺术观、前现代艺术观、现代艺术观和后现代艺术观的框架中进行中西比较,探求其中的共同性与复杂性。   研究表明,中西艺术伦理观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有着相似的问题意识,在演进上有相似阶段性:从史前艺术与伦理的混沌一体;到前现代,艺术受到伦理的控制;再到现代的艺术自律,认为艺术无涉伦理;而到了后现代,则又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与伦理的内在联系。   之所以出现这种阶段性的相似,是因为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消长。整体主义艺术观一般坚持艺术的教化作用和理性内容,主张以艺术来规范个体,整理社会;个体主义艺术观偏向艺术的审美作用和感性形式,主张以艺术来迎合个体,超越社会。史前时期缺乏整体与个体的明确区分,个体消融于整体,艺术自发地服从于伦理。前现代时期个体意识已经逐渐显现,但基调是整体主义,为了维系整体的秩序,在正统观念上竭力要求艺术服从于整体主义伦理观。现代初期个体主义迅速发展,艺术的感性形式和审美功能成为艺术观的中心;当个体主义幻象破灭后,艺术又被理解仅是技巧的呈现,在观念上丧失了伦理性。建设性的后现代认识到个体只有在与他人、与整体的关系中才具有主体性,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含有伦理维度。   同时,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发展状态也决定了中西艺术伦理观的差异。西方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发展较充分,阶段性较清晰。西方艺术观在整体主义维度上强调理性与秩序、神圣与虔敬;在个体主义维度上有着充沛的生命力,有着对社会的积极介入。当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发展到极端时,随之产生了对整体和个体的双重失望,引发出深刻的虚无主义,这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表现明显。步入后现代,西方因此能对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得失有清醒的认识,能有明确的纠正。   中国的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与西方有所差异,个体精神受挫后容易滑向消极避世或感官放纵,艺术常是精神逍遥或眼目之娱的载体。20世纪以来的中国陷入了更复杂的境地,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各种问题并存,不完善的整体和不成熟的个体同在,这就需要中国艺术理论以西方已有的研究为参考,针对现实状况,在自身的理论基础上做出思考。
其他文献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终端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购物中心、自选超市、专卖店等销售终端占据了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销售环境的改变对包装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型终端环境中包装以实现自我推销、吸引消费者为己任。本文也正是着力于此,整体把握终端环境与包装设计的相互影响和关系,探讨从终端环境的角度出发考虑包装设计,以期达到包装与终端环境之间力量的整合,优化包装设计在终端环境中的视觉魅力
可持续设计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