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1型菌毛的抗原性分析及pilA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_chengdu_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根据鸡源大肠杆菌1型菌毛结构基因pilA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经PCR扩增,从分属20个血清型的26个致病菌株染色体中均得到大小为657bp的阳性产物,经酶切、连接、转化,筛选所有菌株pilA基因阳性克隆,并分别测定其核酸序列。然后将上述分别带有不同基因变异类型1型菌毛的鸡大肠杆菌GL7(O78,1A),YR10(O18,1B)及MG10(O11,1C)培养提取菌毛制成单价1型菌毛油乳剂疫苗及含O78、O18、O11的多价1型菌毛灭活疫苗。观察其变化。最后根据发表的鸡大肠杆菌1型菌毛pilA基因序列,在其同源区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分别从鸡大肠杆菌GL7分离株(O78,1A)染色体扩增到大小约551 bp的DNA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SalⅠ和BamHⅠ同时酶切所扩增的外源基因片段和pET-32a(+)载体,经连接、转化、筛选到重组质粒F15pilA/pET-32a(+)。再将此质粒转化至宿主菌BL21(DE3)中,筛选获得重组菌株BL21(DE3-F15pilA/pET-32a(+))。用Western blot证实表达产物为菌毛蛋白。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或生活经验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高中理科类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高中化学也属于难点学科,使学生产生恐惧和厌倦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育中课堂教学特点,对优化课堂教学进行解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全而发展。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zooepidemicus)对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严重,同时对养猪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具有潜在威胁。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类M蛋白是一
化学实验生活化的开展,有助于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本文着重从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的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对化学实验生活化的思考,并对某些化学实验生活化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高中化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不单单只是在课上进行知识的传授,这一点从各个学校设立的化学实验室中就可见一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化学实验既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途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加以实验的操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最直观的化学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发展学生的能力,综上所述,在
为了沉默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在己报道的shRNA序列前加上人类H1启动子,设计一段沉默小鼠α-1,3-GT基因的siRNA序列。针对该序列分段设计引物,完全采用PCR法将其连接起来,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