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书》历来被称“佶屈聱牙”,而子贡却曾赞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刘勰亦称《书》“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这说明“文辞艰涩”只是《尚书》语言的表面特征,仔细剖析之后,《尚书》文本可谓事理分明、文理流畅。究其原因,《尚书》文本中所拥有的丰富的衔接手段是关键因素之一。论文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今文《尚书》中的衔接机制;第二,这些衔接机制与《尚书》六体之间的关系。今文《尚书》中存在2大类6种类型的衔接机制,一类为结构衔接机制,包括平行结构衔接、新旧信息结构衔接和主述位结构衔接;另一类为非结构衔接机制,包括替代型衔接、对应型衔接和逻辑型衔接(实际运用时,多种衔接手段会交织在一起,形成连贯语义的多重网络)。这衔接机制使看似“训诂茫昧”的《尚书》在语义层面串联得十分有序自然,即所谓“文意晓然”今文《尚书》六体与不同衔接机制的结合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平行结构衔接手段可以使行文产生均衡美,与“典”体的“至高无上性”相契合;“谟”、“训”、“诰”、“誓”多为对话体,对语境的依赖性也最强,新旧信息结构衔接和主述位结构衔接在对话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尚书》六体与衔接机制间的关系虽然是相对的,但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衔接机制生成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分三章探讨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章:今文《尚书》的结构衔接机制;第二章:今文《尚书》的非结构衔接机制;第三章:今文《尚书》语篇衔接机制的综合使用。每一章都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今文《尚书》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详尽地描写以及必要地解释。上古语篇衔接机制的形成过程中,今文《尚书》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定型作用。研究今文《尚书》中的衔接机制对补充与丰富汉语史的研究,对补充与丰富《尚书》辨伪学的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以上内容,在“余论”中作了一定程度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