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中国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Correa模式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又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是较易转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尤其是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有60%-80%的可能发展为胃癌。然而目前关于异型增生的治疗手段仍然比较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干预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是目前防治胃癌的研究关键。本研究建立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以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的消痞颗粒(党参、炙百合、乌药、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为干预药物,研究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作用机制。目的:研究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死亡率和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及其对抑癌基因p53、原癌基因c-Myc和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PF级健康雄性Wi 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120μ/mL的MNNG溶液灌胃,每只5mL/kg,1次/d为主,配合自由饮用0.1%氨水溶液及进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三种因素联合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28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各10只,均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mL/kg灌胃,1次/d;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悬浊液2mL/kg(即维酶素0.3g/kg)灌胃,1次/d;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制备药液3mL/kg(含生药9g/kg)灌胃,1次/d。持续治疗12周后即实验第40周末处死全部大鼠。选用光镜观察、Real-time PCR及Wes 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理变化、p53. c-Myc.EGFR和ERK等指标。结果:1消痞颗粒组与维酶素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均好于模型组,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消痞颗粒组与空白组大鼠治疗阶段均无死亡,死亡率最低;模型组死亡3只(3/10,30%);维酶素组死亡2只(2/10,20%)。造模组大鼠体重明显轻于空白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P<0.01);造模组大鼠造模阶段的体重增长值也明显低于空白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P<0.01)。2各组病理切片比较,模型组有3例出现胃腺癌(3/7,43%);消痞颗粒组和维酶素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较模型组均有所逆转,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5例已接近正常胃黏膜(5/10,50%)。3野生型p53mRNA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07,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有所增高(P=0.039和0.049,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411,P>0.05);维酶素组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09,P<0.01),较模型组无差异(P=0.911,P>0.05)。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著降低(P=0.000和0.006,P<0.01),较空白组无差异(P=0.374,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0,P<0.01),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2,P<0.01)。4c-Myc mRNA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1),较维酶素组也有所降低(P=0.025,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886,P>0.05);维酶素组较空白组有所增高(P=0.019,P<0.05),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66, P>0.05)。 c-Myc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1,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1),较空白组和维酶素组无差异(P=0.927和0.059,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32,P<0.05),较空白组有所增高(P=0.049,P<0.05)。5EGFR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0,P<0.01),较维酶素组也有所降低(P=0.032,P<0.05),较空白组无差异(P=0.064,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34,P<0.05),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1,P<0.01)。6ERK1/2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著降低(P均为0.000,P<0.01),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3,P<0.01);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P<0.01),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 p-ERK1/2蛋白表达量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消痞颗粒组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均显著降低(P均为0.000,P<0.01),较空白组无差异(P=0.616,P>0.05);维酶素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P=0.010,P<0.05),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00,P<0.01)。结论:以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的消痞颗粒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其死亡率,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其有效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逆转p53基因的突变、促进p53发挥其原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抑制原癌基因c-Myc mRNA及蛋白的过表达,降低EGFR蛋白的高表达及阻断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胃癌前病变、阻断胃癌发生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