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同时也取决于其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也就是说,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国已经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拥有话语权。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选择并不总是为了去顺应事先存在的环境因素。事实上,语言选择也会改变环境,或使环境或现实反过来顺应语言选择。翻译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而异化是一种翻译策略。它不仅涉及语言层面,更涉及到文化,政治,历史等问题。异化可以彰显汉语相对于英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抵制西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同时选择异化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大学校名是学校的招牌,是一所大学给予社会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融汇了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品牌形象,而其英译无非是一所大学发给全世界的一张“名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名凝聚了高校高级知识分子的智慧,承载着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分子可以通过异化翻译来调控其民族的文化构成,换言之,文化精英可以通过异化翻译来影响其社会主流价值观。 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试探性地从语言、文化、政治、历史等角度对高校校名的英译进行异化处理。具体做法是依据校名的构成,本着以传递中国文化、争取话语权,反映高校新变化为目的,对校名中表示人物、地点、方位、抽象概念的词英译时,心理语境顺应要求去威妥玛式拼音,社交语境顺应要求汉语拼音化,物质语境顺应要求传递中国文化;对表示专业学科的词英译时,语言语境顺应要求以中国英语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