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先通过检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 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相应配体MICs和ULBPs的表达情况来探索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逃避的可能机制,再通过检测脐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后白血病患者NK细胞亚型及表面受体的重建情况和NK细胞的杀伤功能来初步探索UCBT后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 ,GVL)效应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选择30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ULBP1-3等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MICA/B(sMICA/B)及可溶性ULBP1-3(sULBP1-3)水平。10例健康人为对照。第二部分:选择接受UCB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4例,FCM检测UCBT后第1~4个月和第6个月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数量、亚型和NK细胞表面受体谱的表达,同时检测UCBT后T细胞、B细胞的表达,10名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并取UCBT后1、3、6个月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LDH释放法K562细胞为靶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正常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结果①初诊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配体表达情况: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水平[(60.23土11.0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94.5±4.68)%)] (P< 0.01),白血病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弱表达MICA/B及ULBP1-3,血清中sMICA/B水平分别为63.42±45.78pg/ml及121.57±63.8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1),sULBP1-3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UCBT后淋巴细胞各亚群的重建:所有受者NK细胞的恢复较早而迅速,第2个月后回落到正常水平。T细胞、B细胞移植后早期表现出由极低水平逐渐缓慢恢复过程,T细胞直至第4个月开始、B细胞第6个月始渐接近正常水平。③UCBT后NK细胞亚群及表面受体重建:UCBT后6个月内CD3-CD16+CD56brightNK亚群占CD3-CD16+CD56+细胞中比例(最高达63.4±16.5%)较正常对照(14.51±4.99%)显著增多。7/14例无并发症患者外周血中出现新的NK亚群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12.42±10.47%。NKG2A/CD94移植后早期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KG2D在移植后早期较正常对照轻度下降,移植后第6个月恢复正常。NKP46在移植后第1个月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7.34±17.49和57.38±11.04%),之后又缓慢恢复正常水平。CD158a在移植后6个月内始终低于正常对照水平,但持续缓慢上升,而CD158b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④UCBT后早期恢复的NK细胞体外杀伤功能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白血病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配体途径受损可能是白血病细胞免疫逃逸重要机制之一。在UCBT后早期T细胞数量及功能明显低下的情况下,NK细胞迅速恢复且具有较强的杀伤功能,推测NK细胞可能是介导UCBT后较强GVL效应的主要效应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