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质和生育酚积累及转录调控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gean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菊科蒿属,多年生旱生半灌木,是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防风固沙的先锋物种之一(中国植物志,1991)。白沙蒿种子含油31.96%,且富含亚油酸(C18:2)和生育酚,然而其发育过程中相关性状的形成机制及相互调控关系仍属未知。本研究以花后10天、20天、30天、40天、50天、60天和70天7个不同发育阶段(S1~S7)的白沙蒿种子为材料,分别采用高分辨质谱、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质、脂肪酸和生育酚的积累过程;通过二+三联合转录组测序,构建了相关性状合成调控网络,初步阐明了白沙蒿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质、脂肪酸和生育酚形成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为深入挖掘荒漠植物优异品质性状奠定基础,同时为牧草品质育种提供优良的基因资源。主要结论如下:(1)白沙蒿种子发育过程中共检测到206种脂质,包括101种甘油磷脂、63种甘油酯、26种甘油糖脂和16种溶血磷脂。甘油酯中的三酰甘油(TAG)是白沙蒿种子脂质的主要成分,占总脂质的69.72%~98.19%,其主要种类为52:3、52:2、52:4、50:1和54:6;16种溶血磷脂含量次之,占总脂质的1.08%~21.88%;然后是101种甘油磷脂,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磷脂酸(PA)>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丝氨酸(PS),且前四种甘油磷脂的主要种类均为34:2和36:4;2种主要甘油糖脂含量为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其主要种类均为36:6、36:4和38:6。脂质合成基因分析表明:编码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和酰基辅酶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基因(PDAT和DGAT)共同调控白沙蒿种子TAG的合成。(2)白沙蒿种子油含量从花后10天(S1)的10.12%持续上升至成熟期(S7)的31.96%,最大积累量在S1~S2时期。种子油中C18:2占总脂肪酸的80.62%。转录因子FUS3和b HLH是调控种子油合成的核心基因;参与脂肪酸和TAG合成的相关基因在S1~S2的高表达是油早期快速积累的重要原因;编码油酸去饱和酶的基因(FAD2)的高表达协同编码亚油酸去饱和酶的基因(FAD3)的低表达共同促进C18:2的积累。(3)白沙蒿种子总生育酚含量为114.65μg g-1 FW,且以α-生育酚为主,其含量随种子发育由7.71μg g-1 FW持续增加到98.50μg g-1 FW,且在S2~S3具有最大的积累速率。生育酚合成受莽草酸途径(SK)和非甲羟戊酸途径(MEP)前体途径与核心途径基因的协同调控;核心途径中编码2-甲基-6-植基苯醌甲基转移酶和生育酚甲基转移酶的基因(VTE3和VTE4)的高表达与编码生育酚环化酶的基因(VTE1)的低表达共同促进α-生育酚的高积累。此外,α-生育酚对FAD2、DGAT2和PDAT的调控可能是导致C18:2高积累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学位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通常认为影视观看是通过提供娱乐和减少认知努力而满足受众的需要。据此,本研究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受众的认知和娱乐需求与相对特殊的纪录片观看行为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认知需求、对纪录片逻辑功能的评价、对娱乐效用的态度与纪录片观看量呈显著正相关;娱乐需求、对纪录片情感功能的评价与观看量相关性不显著。回归分析显示,认知需求和对纪录片逻辑功能评价对纪录片观看量具有正向预
粮食作物粮饲兼用不仅可以缓解畜牧业中普遍存在的冬春季饲草短缺问题,而且还能保障口粮的生产和供应,整合作物-家畜系统,从而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综合效益的提升。冬小麦已经在全世界多地被证明具有粮饲兼用的巨大潜力,黄土高原地区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对改进粮饲兼用生产实践、开发新的优质饲草资源、保障区域粮食和饲草料安全供应、促进农业和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大田试验于201
灌丛化是过去150年草原最明显的变化之一。青藏高原拥有世界最大的连片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对牦牛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草原灌丛化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根据灌丛盖度设置四个灌丛化水平的样地(对照,无灌丛;低灌丛化,5.4%灌丛盖度;中度灌丛化,11.3%灌丛盖度;高灌丛化,20.1%灌丛盖度),在牧草主要生育期开展牦牛放牧试验。通过测定草原的产草量
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可与土壤介质发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生物矿化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这些复杂的反应控制着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因此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微观界面过程一直是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对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和治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黏土矿物和真菌生物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可对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真菌生物对重金属在黏土矿物-水界面富集行为的调
绿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驱动的电催化水分解制氢体系是最有前景的一种开发氢能的方式,但目前电催化水分解制氢面临着成本高、制氢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开发廉价高效的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电催化剂对于打破瓶颈、实现水分解制氢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以铁钴镍基硒化物、氧化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简便的方法设计并构筑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微/纳米结构,然后将合成的这些材料
胶体对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有重要影响。因生物炭的大量应用和环境中黑炭类物质的广泛存在,环境中生物炭胶体存在的广度和数量都非常可观。近年来,生物炭胶体自身的运移行为已经逐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生物炭具有强吸附能力,可能成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载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扩散。然而,对于生物炭胶体如何影响放射性污染物的迁移行为,目前尚未得到研究。因此,研究生物炭胶体存在下典型放射性核素的运移行为具有重要
本研究以禾本科烈性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通过4年温室和大田试验,探究杀菌剂对醉马草带菌率、生物碱含量、幼苗生长、营养品质及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期为醉马草无害化利用及其生态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未来气候情景下醉马草的分布均呈现扩张趋势。最冷季平均降雨量和最冷季平均温是影响醉马草分布的主要气候
钒(V)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应用。钒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但高浓度钒具有诱变性、致癌性。迄今为止,钒是否为高等植物生长所必需仍无定论,尽管普遍认为低浓度钒有益于植物生长,而高浓度钒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毒性效应。近年来,钒资源开采、利用强度加大,使得土壤中钒含量逐渐增多。土壤中日益增多的钒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同时引发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因此,钒污染土壤修复问题
具有大π体系的共轭稠环芳烃(PAHs)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和组装性能,广泛应用于众多有机功能材料的构建。与众多的平面共轭稠环芳烃和经典的球形共轭富勒烯对比,“碗状”构型的曲面共轭分子因展现出独特的理化特性而备受关注。除曲面共轭分子,含有噁唑环结构单元的有机共轭分子常表现出优异的光电及刺激响应性能,广泛应用于有机分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基于“功能砌块杂糅母核单元”的思路,为了开发新型的有机材料,定向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