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本性治疗方法。在帕金森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仍以药物治疗最常用,其中多巴胺替代疗法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会出现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异动症)及精神障碍等副作用。近年来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在改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方面亦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将PD分为四型将以肌强直、少动、姿势反射障碍为主的帕金森病命名为少动和强直型PD。王永炎、隆呈祥等则将这类PD的中医名称命名为颤痉并病。此类型PD不似震颤型PD容易引起患者重视,往往就诊时症状已经很严重,有时即使就诊也会被误诊、漏诊。这一类型PD在疾病的晚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医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以肌强直、少动、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表现的PD的治疗,并出现了针对此类型PD进行治疗的专门方剂。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颤痉并病一证七候疗法辨治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疗效,证明一证七候辨证论治体系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有一定优势。方法:本研究采用单样本治疗前后对照研究。首先编制《帕金森病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门诊和病房收集的50例以少动、强直、姿势反射障碍为主的PD患者予以口服培元解痉汤,3个月为一疗程。分别于纳入第1天、第30天及第3个月末时各记录、采集1次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Ⅱ.日常生活活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运动检查、帕金森病生存质量问卷(PDQ-39)、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于纳入的第1天、第14天、第30天各记录、采集1次《帕金森病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睡眠量表;于纳入的第1天、第7天各记录、采集1次《便秘量表》;在填写观察表的同时询问患者中医症状好转的时间,便于观察中药的临床疗效。根据调查表所得结果对数据由单人进行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有无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取a=0.05,采用双侧检验。结果:5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3个月末UPDRS评分Ⅱ、Ⅲ经检验,得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和治疗第30天UPDRS评分Ⅱ、Ⅲ经检验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例患者经治疗第3个月末PDQ-39评分较治疗前和治疗第30天得分有所下降,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3个月末抑郁量表评分经检验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例患者治疗前均无认知功能障碍,经治疗第三个月末MMSE评分也在正常范围,经比较两者差异无意义。从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所占比例可以看出,50例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状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从中医症状变化时间点可以看出,经治疗后大部分中医症状能在治疗14天左右好转,其中在14天以内好转的中医症状中消化道症状占72%,见效最快的是便秘。50例PD患者治疗第7天较治疗第1天便秘量表总积分显著下降,且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50例患者经治疗第14天睡眠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升高,两次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0天睡眠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颤痉并病一证七候疗法辨治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一证七候疗法能改善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将帕金森病按照一证七候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疗效。(3)一证七候辨证论治体系能较好地指导帕金森病的治疗。(4)本研究有诸多不足,如果要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仍需加大样本含量,延长观察周期,进行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