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高强度高塑性材料一直是材料工作者们追求的目标,Q&P工艺作为第三代汽车高强钢重要的工艺之一,在成分及工艺设计时有理论指导会使材料的开发事半功倍。目前Q&P工艺理论计算常常使用CCE模型,但是CCE模型所预测的最佳淬火温度对应的残余奥氏体峰值并不是在所有成分体系下都存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致力于对CCE模型进行修正,使其可以有更广的使用范围以及对成分工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在Fe-0.20C-2.82Mn-1.6Si及Fe-0.21C-3.92Mn-1.6Si两种成分下利用相变仪得到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各相体积分数以及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曲线,使用贝氏体相变热力学模型,如T0/T0’模型、GEB模型分别和CCE模型相结合,对CCE模型进行修正,除此之外,本文还关注等温配分中所存在贝氏体相变过程,构建其动力学模型,期望可以对贝氏体相变过程进行调控。主要结论如下:(1)在 Fe-0.20C-2.82Mn-1.6Si 及 Fe-0.21C-3.92Mn-1.6Si 两种成分下,CCE 模型没有考虑等温配分中的奥氏体分解以及贝氏体向奥氏体的排碳过程,所预测的残余奥氏体峰值都不存在,低估了实际的残余奥氏体含量。(2)使用T0模型对CCE模型进行修正计算,在Fe-0.20C-2.82Mn-1.6Si成分下计算的各相的含量和实际值一致,而在Fe-0.21C-3.92Mn-1.6Si成分下修正后,计算的残余奥氏体预测值虽然比CCE模型的计算值高,但仍然略低于实际值,存在偏差,其原因在于此成分下T0模型所预测的贝氏体量和实际值存在偏差。(3)使用GEB模型对CCE模型进行修正计算,GEB模型仅在Fe-0.20C-2.82Mn-1.6Si成分高温条件下,如二步法淬火温度为340℃、320℃以及一步法淬火温度在400℃时对贝氏体相变量计算准确,在低温下计算不准,在Fe-0.21C-3.92Mn-1.6Si成分下无法精确预测,对GEB模型在Fe-0.20C-2.82Mn-1.6Si成分下的一步法中低淬火温度下的应用做了修正,修正后的GEB模型可以在280℃及之上温度环境下做出贝氏体相变量的正确预测。(4)通过对引入马氏体后对奥氏体分解影响的分析及假设,成功构建引入马氏体后的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相吻合,为进一步调控等温段中奥氏体的分解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