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地佐辛作为一种新型的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效果强,循环、呼吸抑制小等优点。本研究拟在探讨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意识消失CP50的影响,观察其应用的最适剂量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是否能减少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剂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使丙泊酚靶控麻醉诱导更加的安全可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1.地佐辛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意识消失CP50的影响,并且比较不同剂量的效应。 2.比较地佐辛与等效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意识消失CP50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眼科择期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 二、方法 将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临床麻醉医师随机分组。P组:丙泊酚组:靶控输入丙泊酚;F组:丙泊酚+芬太尼(1μg/kg);D1组:丙泊酚+0.05mg/kg地佐辛;D2组:丙泊酚+0.1mg/kg地佐辛。所有患者术前禁食水8小时,无术前用药。患者入室后常规检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开放外周静脉通路,4组患者经面罩吸入纯氧2L/min,分别给予P组生理盐水,F组芬太尼(1μg/kg),D1-D2组分别给予0.05和0.1mg/kg地佐辛,同时各组均立即靶控输注丙泊酚。20分钟后观察意识消失及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为35-40mmHg。1名麻醉医师负责给药,另一名麻醉医师负责客观的观察患者意识消失的状态(对所给药物浓度未知),丙泊酚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模式泵,芬太尼及不同剂量地佐辛均采用单次静推。 三、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当p<0.05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四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构成比、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心率、平均动脉压、BIS值均无明显差别。四组患者组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诱导后四组MAP、BIS均比麻醉诱导前降低(P<0.05);F、D2组诱导后HR降低(P<0.05);D1组诱导后20min心率降低(P<0.05)。四组患者诱导前后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P>0.05)。四组丙泊酚CP50分别为P(3.36±0.64)μg/ml、F(2.42±0.43)μg/ml、D1(2.92±0.42)μg/ml、D2(2.42±0.35)μg/ml。与P组相比,三组均明显降低(P<0.05)。D1和F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2与F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者作用相当。 结论: 地佐辛能降低丙泊酚靶控输注意识消失的CP50,且与剂量相关,0.1mg/kg的地佐辛与1μg/kg的芬太尼作用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