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实验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7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的急性期脑梗死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105例,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高频刺激组36例,低频刺激组35例,伪刺激组34例。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选用依瑞德CYY-Ⅰ型磁刺激仪,给予8字型聚焦刺激线圈刺激。在接受连续10天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同时,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上肢简易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PA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神经电生理测试。实验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0天后高频组、低频组与伪刺激组的FMA评分、MBI评分、PASS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频组和低频组与伪刺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频组和低频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0天后的高频组、低频组与伪刺激组的WMFT评分、ARAT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频组和低频组与伪刺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低频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0天后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明显地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频组和低频组患者在治疗后与伪刺激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频组和低频组组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0天后,三组患者的患侧MEP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低频组与伪刺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频组和低频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虽然均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各组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证实1Hz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均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两者对肢体康复的作用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