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经过了三十多年时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项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的融资技术,并且因其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如破产隔离技术、信用增级技术等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践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加入 WTO,我国的经济开放性越见显著,如何与国际接轨并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需要进行重点研究的课题。对于我国而言,资产证券化在提高金融市场融资效率、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及化解银行体系资产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以推动金融的深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尽管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金融领域里尤其是银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行资产证券化上有其独特的动力机制,即希望能够通过率先实行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工程而在市场上树立起自身积极追求业务创新发展的良好形象,而一般的风险控制和利润吸引方面的根本动力却严重不足,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研究讨论了较长时间的资产证券化之后依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实践动作。 除了发起动因之外,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行还需要一系列重要条件的支持和保障。本文在对我国现有的基础条件与国外成熟市场情况进行了一番比较分析之后,指出现阶段在我国全面实行资产证券化还存在较多障碍。这些阻碍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会计准则、税收制度以及资产转让、破产隔离、信用增级等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上的缺失和限制性规定,信息披露与风险控制、证券定价等技术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和建立健全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等资产证券化环境方面的欠缺等。 在前述比较分析和规范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即:现阶段在国内全面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不成熟。要想尽快启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就应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从制度、技术和环境三方面着手尽早清除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障碍。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我国实行的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发展与现状、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对金融市场效率提高的意义和对银行体系效率提高的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实行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为现阶段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分析。本文从中外对比的视角出发,首先给出了成熟市场中资产证券化运作所必需的条件,然后通过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有关情况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现阶段实行资产证券化(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存在着若干问题: 1、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方面对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实践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支持甚至现有某些条款起到了限制作用; 2、缺少与资产证券化具体运作过程核心环节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的保障; 3、由于会计税收以及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导致的不确定风险和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够导致的信用、操作、道德风险严重影响着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 4、作为证券化基础的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本身还处在缓慢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及合理定价的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和市场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形成机制等技术层面还需要加强改进,暂时无法支持资产证券化发展; 5、我国一向缺乏完整的社会信用记录体系,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信用日渐低下,企业、个体经营者逃废债成风,尽管这个问题已经提到人们的视野中得到相当关注,但是现有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显然不能为资产证券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第三部分为相关对策与建议。根据前一部分的比较分析和论述,可以得出结论,即现阶段,在我国全面开展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不具备成熟条件。要想使真正的资产证券化早日在我国实现,就应该加快推进各项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持和环境基础建设三方面着手,尽早采取有力措施,清除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具备较好条件的领域和地区进行试点工作,以为未来资产证券化的真正全面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