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和全球节能减排的背景下,降低能耗对于现代温室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变温控制可以允许温度在较大幅度内波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温室对于日光能量的利用,是一个较好的节能途径。而且,采用相对湿度控制措施可以在安全的湿度范围内减少温室用于除湿的能耗。本论文以果菜类温室长季节栽培蔬菜番茄为材料,研究了变温控制结合相对湿度控制的实际节能效果,及其对2个不同采摘类型的番茄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病害发生的影响。以叶菜类早春温室育苗蔬菜苦苣为材料,研究了苦苣对温度的敏感期和变温控制的可行性,采用2种不同变温控制研究了苦苣温室育苗的节能效果,以及变温育苗对苦苣育苗质量、抽薹和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应用变温和相对湿度控制节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番茄长季节栽培中,相较于传统的温湿度控制,采用变温(通风温度24℃,白天加温温度14℃,夜间温度可变,使用保温幕)和相对湿度控制(不超过95%)可以全季节能18.27%,变温与传统湿度控制方式节能10.31%,传统温度和相对湿度控制节能2.65%。不同温度、湿度控制对于Elegance和Encore两个番茄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影响不显著。但对不同周次的产量影响显著,变温控制下前期的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单果重增加,番茄果实生长速率在日间较高。整穗采摘的Elegance品种在变温与相对湿度控制下总产量和商品果产量可以分别提高2.31kg/m~2(5.3%)和1.5kg/m~2(3.6%)。4种温度和湿度控制的处理均不能防止番茄发生灰霉病。相对湿度控制下的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时间延迟,累计发病株数降低。单独变温控制使植株感染灰霉病的危险增加,但通过与相对湿度的综合控制可以有效减少这种风险。在相对湿度控制下,温室的相对湿度要高于传统的绝对湿度亏缺控制,但是在安全的范围之内,而且在凌晨的时间段,相对湿度控制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植株结露。通过对温室内不同高度的温湿度监控发现,1.2-1.7m的相对湿度最高,在采用相对湿度控制方式时,要重点监控这一高度的湿度并与植株的温度同时进行监控。采用将苦苣幼苗在温暖环境(17℃)和冷环境(平均温度10.5℃)两种环境下每周进行双向互换的方法研究了苦苣对于温度的敏感时期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解剖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苦苣生长点变化和花芽分化过程。结果表明,变温控制在苦苣育苗中是可行的,在2-17℃的设定温度范围内,苦苣在温暖环境下和低温环境下均会完成花芽分化和抽薹,低温下花芽分化的时间需要24天,温暖环境下需要60天。10片可视叶片总数能较好地表征植株是否完成开花诱导。从开花诱导完成后到抽薹期间,低温能促进苦苣的抽薹迅速完成。苦苣的抽薹与开花与其他菊科作物有所不同,在薹抽出的过程中顶芽还在不断地分生叶片和侧枝,没有显著的顶花,其第一朵花开花的位置也不固定。通过对侧芽花芽分化的电镜观察发现,苦苣花芽分化与其他菊科作物类似。在苦苣的变温栽培中,采用与传统温度控制日平均温度相同的变温控制(夜温10℃,日温24℃)可以达到10%左右的模拟节能效果,对幼苗的叶片数、鲜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可导致植株叶片伸长,对于采收时单菜重没有显著影响,在部分周降低了抽薹的比例。较低温度的变温控制(夜温10℃,日温14℃)会导致苗子较小,早期抽薹风险比例较高,单菜重略低。两个批次的低温冷处理显著提高了苦苣的抽薹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