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诗作的比较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为美国以至世界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其词风婉约,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浅近,开创了词(北宋的一种诗歌形式)之“易安体”。她的散文《词论》震惊了当时的文学界。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勤奋,给世人留下了1800首诗作。所发现的她于1867-1868年间的日记,为世人打开了一扇走进她心灵的窗户。对其诗歌的研究在1930-1955年进入了学术阐释的阶段;从1955到20世纪末对其诗歌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深入阶段。李清照多才多艺。她能诗能文,懂书法绘画,通金石和音律。但她主要是因词而著名。她的最大艺术成就是开创了词之“易安”体。是她的词把她提高到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两位诗人所写诗歌有些具有共同的主题。大自然是她们诗歌的共同主题之一。爱情是古今中外一个共同的主题。艾米莉写了许多爱情诗。李清照的词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抒写爱情。死亡也是她们诗歌的共同主题。此外,两位诗人都写了一些关心政治和社会的诗歌。作者对其诗歌主题的不同之处也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两位诗人有一些相似的写作技巧,如细致的观察力和生动的描述;善于操纵语言;诗歌形式的创新和诗中修辞手法及典故的使用。狄金森和李清照都能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并能抓住所要描写的事物的主要特征。作为诗人,她们都具有一种主观化的、情绪化的、个体化的特殊的艺术敏感性。她们都擅长操纵语言。狄诗用词准确,语言洗练。李清照因其洗练的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而著称。两位诗人都在诗歌形式上有所创新。狄诗因其奇特的形式而难于理解。李开创了词之“易安”体。  她们的诗歌都表现出了悲剧色彩。其诗中悲剧色彩的成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及不幸的情感生活原因。诗作中的悲剧色彩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狄金森的一些以宗教为主题的诗体现出她悲剧的人生观。李清照的词没有以宗教为主题的。她们以自然、死亡和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体现出悲剧色彩。她们都在爱情诗中表达着爱的无望和痛苦。狄诗的很大一部分是对死亡—不朽—永生的关注。她对死亡的态度有时平静、有时矛盾而又有时厌恶。这些诗体现出狄金森对人类的生存、对生命本身的哲思。李清照主要是通过悼亡的词来间接表现她对死亡的认识。  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一些哲学家的悲剧观点被用来作为理论支撑,同时,两位诗人作品中的悲剧色彩也验证了这些理论。  通过分析她们诗作中的悲剧色彩,作者试图发现她们的异同,从而证明这两位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女诗人,却具有共同的文学鉴赏力。她们的这种诗歌创作活动,恰恰证明了人类文学具有共性这一真理。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个性化教学日益受到关注,在学习者,学习时间和教学过程这三个决定学习效果的变量中,学习者的个人特征是首要变量,个性化教学的出发点是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红字》是他的代表作,以其主题深邃、思想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霍桑是
约翰·济慈(1795 — 1821)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留给了读者巨大的诗歌财富。从济慈生活的时代一直到当今,尽管评论家们对他和他的诗作评论不一,然而他作品中的美学思想与他
随着语言学研究从结构主义逐渐过渡到功能主义,语用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语际语用学的出现,研究的焦点从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转变为全面的交际能力。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构
本文简介及第一章以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符号作用为主。 第二章详细剖析了小说成文的背景。 第三章作为本文的主体,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性爱场景整体结构以及相应文学
詹姆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成长小说”。它展示了主人公斯蒂芬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和自我形成过程。斯蒂芬所生活的爱尔兰遭受着大英帝国的政治压迫、
该文研究主位推进理论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并以此提出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语篇语言学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过程,译者所要处理的是使用中的语言,是语言在特定环境中所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