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乐自东周以来逐渐衰落,后世诸朝对其或多或少有过恢复的意图,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将郑卫之声(或称俗乐)与雅乐成功区分开。音乐的主要用途毕竟在于娱乐,调适心情,因此即便是尊崇雅乐的帝王,也无法完全阻止俗乐对雅乐的渗透,甚至如唐代前期统治者多以胡乐为上,经唐末五代之变乱,雅乐的式微可见一斑了。宋代处于雅乐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华夏诸帝国的政权多有胡人参与其中,君臣在音乐审美的取向上多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并未对雅乐过分推崇。进入宋代之后,北宋诸帝先后进行了多次雅乐制作,从前期到后期,改革所依循的古制越发向上追溯,对理想中的“雅”的追求也越发执着。但与此同时,雅乐的改制多停留在制度及纸面上,改制过程中的荒唐与疏漏比比皆是,君臣对于俗乐的喜爱也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及至南宋,朝廷甚至大大缩减了宫廷音乐机构的规模,直接从民间征调乐工,两者之间的反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章分析了雅乐的四种功能,它之所以被宋朝统治者重视,正在于其除了具有与俗乐相同的音乐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仪式等功能,这是它成为宋代政治运动组成部分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章详细论述了两宋雅乐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认为,宋代雅乐的建设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太祖至真宗,以唐、五代时的礼乐仪式为蓝本;第二阶段从仁宗至哲宗,以《周礼》为雅乐制作的主要依据,并以雅乐活动配合宫廷的政治运动;第三阶段为徽宗时期,徽宗崇宁四年建立大晟府,延续了之前雅乐改革的总体趋势,甚至以上古传说为定调依据,将北宋雅乐活动推向极致。第四阶段为南宋,朝廷在致力于南渡之后雅乐仪式的恢复之外,活动趋于稳定,再没有激烈的变动。第三章论述宋代雅乐发展中的乐器与乐工,北宋雅乐乐器的改动与雅乐总体的雅化趋势相一致,经历了逐步淘汰非雅乐乐器的过程;南宋宫廷对民间乐工的大规模接纳也反映了此时雅乐不再如北宋那么受到重视。第四章探讨了关于雅乐的两个理论问题,一是音乐史中的宋代雅乐,二是礼与乐的关系,进而试图呈现出宋代雅乐发展的更加清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