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和草原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防火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本文就是根据对基础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对长白山风灾区的火险进行分级,从而可以指导该区防火工作。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在1986年8月28日,保护区境内的西坡和西南坡收到15号台风的袭击,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吹倒从海拔750-2000m许多林木,形成从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至岳桦林的风倒带,风灾区发生范围总面积9924hm~2。目前通过一些植被恢复对策风灾区林木恢复面积为风倒区的11%,半恢复区面积占风倒区的8%,未恢复区面积占风倒区的81%,大部分已成为分布在云冷杉林迹地上的小叶樟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草甸化的形成不仅使森林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加大了风灾区的火险等级,严重威胁着森林的安全,所以对风灾区火险进行划分意义重大。本文通过以GIS技术为支撑,以遥感技术为辅助,运用风险评价原理,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等级进行了定量评价。选取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类型、坡度、坡向、研究区气候因素等作为火险影响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因子最后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等级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火险划分等级。同时利用遥感软件将立地类型与景观斑块结合分析,并对风灾区作图分析,以期为该区域今后的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并且将火险等级突出在立地类型图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因子等级赋分法,可以划分风灾区的火险等级:坡度>25。的阳坡,其中以草地、红松林、杨桦林为主要对象,火险等级为I级,占风灾区的68.98%,II级地区为坡度15-24°,海拔<1100m的半阳坡或半阴坡,以杨桦、灌丛、阔叶林为主,占风灾区的22.04%,III级火险地区为坡度<15°,海拔在1100-1800m的阴坡或半阴坡,以枫桦、云冷杉林、落叶阔叶林为主占风灾区的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