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温度不仅对土壤水分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是土壤中氮素矿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蓄水坑灌条件下,将土壤温度,环境温度,灌水温度控制为一致,研究不同体系温度对土壤中水氮运移的影响。本论文采用室内土箱模拟试验,体系温度设置5个水平(5℃,10℃,20℃,25℃,35℃)。来研究各体系温度下水氮运移规律,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体系温度条件下,湿润体以鸭梨状的形式向外扩展,初期径向推进明显,随着时间推移,垂向推移开始变得明显。各体系温度下径向和垂向最大推进距离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最后趋于稳定,且同一时刻径向最大推进距离大于垂向。但不同体系温度下,同一时刻,湿润锋最大垂向径向推进距离差别不大。2.径向条件下,各体系温度下,表层和底层土壤含水率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含水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垂向条件下,各体温度条件下的含水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逐渐小。体系温度对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影响不大。3.20℃,25℃,35℃时,铵态氮在径向和垂向分布上随时间变化明显,时间越长,铵态氮含量越低,25℃比20℃,35℃含量变化的更明显;其他两个温度下,铵态氮随时间变化不太明显。各温度下,径向距离大的对应的垂向铵态氮总量小于径向距离小的。灌后十天,r=24cm时,5-25℃范围内,温度越高,铵态氮含量越低。两垂向条件下,5-25℃时铵态氮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5℃,10℃硝态氮在径向和垂向上,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不同垂向条件下,径向距离越大,所对应的硝态氮值越大。20℃,25℃,35℃时,时间越长,硝态氮含量越高,且同一时刻25℃对应的量更高。20℃时z=27cm和z=47,67cm分别在所对应的硝态氮径向含量第十天和第十天,第十五天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表层和底层的硝态氮含量较大。灌后十天,可以发现,25℃所对应硝态氮在垂向和径向上最大;不同温度下的表层硝态氮进行比较,发现35℃时,表层硝态氮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