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键合金属元素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金刚石(DLC)薄膜具有高硬度、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低摩擦系数等一系列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制备技术的限制,导致薄膜存在内应力高和韧性低等缺陷,从而制约其实用化发展。本论文以选择性金属元素掺杂类金刚石薄膜技术为主导,以降低薄膜内应力、改善薄膜韧性为目的,利用阴极电弧沉积技术制备了单元素Ti掺杂(Ti-DLC)和Al元素掺杂(Al-DLC)复合薄膜,分析了不同键合特性的金属元素对DLC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制备出双元素N-Ti共掺(N,Ti)-DLC和N-Al共掺(N,Al)-DLC复合薄膜,探索了不同制备工艺及参数与双元素共掺DLC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成分、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之间的联系,并在该研究基础上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阴极电弧沉积技术在单晶硅(100)基体上制备了纯DLC薄膜和Ti-DLC、Al-DLC复合薄膜。通过与纯DLC薄膜对比发现:薄膜中掺入金属元素影响了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Ti和Al元素掺入薄膜后促进了C-sp2杂化键团簇的增长,薄膜内应力得到有效释放,表面粗糙度增加,薄膜的硬度降低,但Al-DLC复合薄膜硬度降低程度高于Ti-DLC复合薄膜。(2)利用离子源辅助阴极电弧沉积技术在单晶硅(100)基体上制备了六组不同工艺条件下的(N,Ti)-DLC复合薄膜。研究了N元素掺入方式(原子氮N2、离子氮N+)、直流阴极靶电流、脉冲阴极弧放电频率分别对DLC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和成分、表面形貌、硬度和内应力的影响。选择氮离子(N+)作为N元素掺入方式会促进N与C-sp3杂化键结合形成N-sp3C键,制备的薄膜表面粗糙度较低、颗粒尺寸细小;脉冲频率和靶电流会改变激发出的等离子体能量密度,当C等离子体能量密度较高(脉冲频率较低)并且Ti等离子体能量密度低(靶电流较小)时,制备的薄膜C-sp2杂化键团簇尺寸变大且排列较为有序。随着脉冲频率和靶电流的增加,薄膜内应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采用原子氮(N2)作为N元素掺入方式,脉冲频率和靶电流为(10 Hz,80 A)时,制备的薄膜内应力最低为0.6 GPa。(3)利用离子源辅助阴极电弧沉积技术在单晶硅(100)基体上制备了五组不同工艺参数下的(N,Al)-DLC复合薄膜。选用离子氮(N+)作为N元素掺入方式,通过改变直流阴极靶电流、脉冲阴极弧放电频率可以调控(N,Al)-DLC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和成分,优化薄膜的力学性能。脉冲频率和靶电流为(3 Hz,80 A)时,薄膜内Al单质颗粒增韧相含量较高,划痕裂纹扩展阻力(CPRs)和塑性指数(H3/E2)最高,薄膜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其他文献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有前景的高分子膜分离材料,由于其优异的耐化学性、热稳定性以及抗氧化性,使其在膜分离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PVDF膜固有的疏水性很容易造成
离子在金属表面散射的电荷交换作为表面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散射离子的电荷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被用于探测表面电子结
湯餘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他在甲骨文、銅器銘文、戰國文字等方面都卓有建樹,著有《戰國銘文選》、《戰國文字編》、《古文字學概要》(合著)等著作,主要學術論文有
为了明确洞庭湖区水稻双季不同栽培方式与不同搭配方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探索省工高产、节本增效的水稻栽培途径,本试验于2016年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进行了基于直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对于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发出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
海洋遗传资源存在于广阔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域。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海洋遗传资源本身具有的巨大价值,各国均开始关注海洋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尚且缺
随着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对其网络通信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旦网络通信性能无法与计算机运算速度相匹配,超级计算机的整体运算速度将会大大降低,因此超级计
由于无线信道具有广播特性,因此对于未来的无线技术而言,安全性和私密性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安全性通常是使用加密方法来解决的一个上层问题,但近年来物理层安全逐渐发
植株中谷胱甘肽(GSH)和植物螯合肽(PCs)浓度与水稻耐镉积镉密切相关,理论上它们的合成能够被丁胱亚磺酰胺(BSO)抑制。为探索镉污染稻田水稻降Cd技术,本文选择高、低镉积累水
车辆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 Hoc Network,VANET)具有高动态性及不稳定性,路由路径之间的连接时常因车辆节点的运动而失效;同时传统TCP/IP网络架构在移动节点管理方面存在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