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的影响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分,同样也是衡量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性参数,用地方式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土壤碳、氮的平衡,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结构。因此系统地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以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生产力和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项研究中,以上海市崇明岛不同发育阶段水杉林(16年生、25年生、35年生)、香樟林(20年生)、毁林地(曾为25年生柳杉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水稻田作为对照,每一土地利用类型选取3块典型样地,通过分析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矿质氮、氮矿化速率,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异,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来探讨崇明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因子在土壤C、N变化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理化性质方面,相比水稻田,造林后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的2-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增加,小粒级团聚体呈现向大粒级团聚体转化的趋势,且对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强,而毁林则不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不同的植被类型和不同造林年份的土壤的理化性质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第二,在土壤碳、氮方面,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碳、氮含量在短期内呈降低的趋势,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相比水稻田,林地的有机碳储量更大,氮库含量更高,对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铵态氮、硝态氮的维持能力也更好,而毁林则会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减慢土壤的氮矿化等生物化学循环的动态过程,降低土壤中的碳、氮含量。造林树种、造林年份均是影响土壤碳、氮含量与分布的重要因子。第三,在土壤酶活性方面,水稻田向林地转化能进一步提高土壤酶活性,而毁林则会使之降低。不同植被类型中造林树种、造林年份也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且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4种酶活性之间总体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p<0.05),且造林年份、造林树种均是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第五,相关关系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中的碳、氮及各组分、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均通过一定的耦合机制互相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分析了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造成C、N含量不同的关键因子,更深入的揭示了土壤中的C、N变化的机制,为崇明岛的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