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药被用于农业生产来防治病虫害,由此农药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威胁人们的健康,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已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证明,呋喃丹对动物和人体具有毒性、致癌和致突变等危害性。研究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不仅可以提出土壤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指标,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为受该类化合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以中国热带典型土壤——海南砖红壤土为试验对象,较系统地研究了杀虫剂呋喃丹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3大主要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和4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呋喃丹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结果表明海南砖红壤土3大类群微生物对呋喃丹的反应各有差别,呋喃丹的质量分数在5mg/kg时是它们共同的“最优先敏感质量分数”。呋喃丹对细菌的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阶段性的刺激生长和抑制趋势明显,但各质量分数的呋喃丹对土壤中细菌总体影响不大。放线菌能更快地适应施用呋喃丹的土壤环境,呋喃丹对放线菌种群的动态变化总体上并无明显的影响。与细菌和放线菌相比真菌对呋喃丹最为敏感,各质量分数的呋喃丹对真菌都有长期抑制的趋势。2.研究结果表明呋喃丹对海南砖红壤中的不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差别较大。呋喃丹对过氧化氢酶激活作用明显,低质量分数(5mg/kg)处理样品的激活作用大于高质量分数(10~50mg/kg)处理样品。呋喃丹的质量分数在5mg/kg时对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10~50 mg/kg范围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性,且质量分数越大,抑制越大。呋喃丹对脲酶活性的效应,表现出先抑制→再激活→后恢复的特性。呋喃丹对蔗糖酶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且抑制或激活作用都不显著。3.试验表明,真菌可以作为海南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受呋喃丹污染的敏感指示菌;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生化活性强度能较灵敏地反映海南砖红壤土中呋喃丹的早期污染状况,可以作为呋喃丹污染的生物学预警指标。他们的预警阈值大约为呋喃丹质量分数≦10mk/kg。4.在经灭菌处理的海南砖红壤中添加呋喃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mg/kg,10mg/kg,50mg/kg时,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0.63,52.95和70.23天,而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