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部分杂环有机小分子的电化学发光现象,并详细探讨了部分吲哚羧酸及5-位吸电子基取代的吲哚有机小分子单体的电致化学发光,并优化了其最佳电化学发光条件,讨论了取代基对吲哚本体的电化学发光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可能的ECL反应方式及机理。另外,还合成了核壳型结构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利用适体-靶细胞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设计了基于适体为“孔帽”封闭的磁性介孔硅应激释放药物输送载体,研究了其在体外细胞靶向药物释放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1.部分N杂环类有机小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本章对部分含氮杂环有机小分子的电化学发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电化学发光数据进行了对比讨论,筛选出几种具有强而稳定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杂环小分子单体。通过对其结构的分析,发现所选出的电致化学发光效果较好的杂环小分子都具备吲哚杂环结构,包括吲哚、吲哚-3-羧酸、吲哚-5-羧酸、吲哚-5-甲醛、吲哚-5-羧酸甲酯。因此对它们的本体结构的电致化学发光条件进行了优化。吲哚在乙腈体系中优化后的发光条件:支持电解质选用四丁基六氟磷酸铵,其最适浓度为0.05mol/L,循环伏安扫描电位为-2.2-0.2V,扫描速率为0.2V/s,此时吲哚的最大发光电位为-0.2V。2.吲哚羧酸类有机小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本章研究了吲哚羧酸类有机小分子的电化学发光,优化了吲哚-3-羧酸和吲哚-5-羧酸的电致化学发光条件,在优化条件下测定了最大发光波长。吲哚-3-羧酸的最优化条件是:在0.05mol/L Bu4NFP6乙腈溶液中,扫描电位-2.2-0.1V,扫速0.2V/s电致发光比较强,优化条件下最大发光电位为-0.25V;吲哚-5-羧酸的最优化条件是:在0.05mol/L Bu4NFP6乙腈溶液中,扫描电位-2.2-0.2V,扫速0.3V/s电致发光较稳定,优化条件下最大发光电位为-0.18V。通过其它表征手段及对分子结构能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3-位吸电子基取代的吲哚-3-羧酸可能的电化学发光反应机理。3.5-位取代吲哚类有机小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研究本章研究了几种5-位吸电子基取代的吲哚类有机小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优化了吲哚-5-甲醛和吲哚-5-羧酸甲酯的电致化学发光条件,在优化条件下测定了最大发光波长。吲哚-5-甲醛的最优化条件是:在0.1mol/L Bu4NFP6乙腈溶液中,扫描电位-2.2-0.2V,扫速0.2V/s电致发光效果较好,优化条件下最大发光电位为0.11V;吲哚-5-羧酸甲酯的最优化条件是:在0.05mol/L Bu4NFP6乙腈溶液中,扫描电位-2.2-0.2V,扫速0.2V/s电致发光效果较好,优化条件下最大发光电位为0.01V。并提出了5-位吸电子基取代吲哚可能的电化学发光反应机理及与电聚合反应的关系,总结了取代基对吲哚ECL反应机制的影响。4.基于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的细胞靶向控释系统研究本章制备了核壳型磁性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利用APTS对介孔进行功能化。负载联吡啶钌荧光染料,依靠Ramos适体与介孔表面修饰氨基的静电吸附形成“孔帽”封闭介孔孔口防止客体分子释放,利用适体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靶向Ramos细胞,诱导细胞内吞,竞争掉适体打开孔道,释放负载的客体分子。借助共聚焦荧光成像研究了这种细胞靶向应激控释体系在体外细胞靶向应激控制释放的效果,结果表明,这种控释体系基本具有良好的“零过早释放”和“可控制释放”特征,而且具有磁性适体双重靶向作用,可应用于肿瘤靶向和药物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