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给予东部沿海地区强有力的倾斜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增长极,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我国经济实力。但是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的不平衡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世纪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然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是不同地区间的绝对平等,而是在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条件下,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尽可能的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履行其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经济职能的主要工具,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既可以是扩大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手段,也能成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切入点。近几年来,随着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一系列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国家级的区域发展规划频繁出台,全国各地纷纷申报国家级发展战略,在其背后隐藏着的是激烈的财政竞争。本文从财政的角度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将财政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并通过实证分析并检验了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首先对财政竞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财政竞争的条件,并运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性财政支出展开竞争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上消极被动的原因;其次,对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应的财政体制和政策做了梳理,发现建国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我国财政竞争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再次,又用财政支出变异系数与财政收入变异系数之比和人均GDP标准差的指标测度了我国1995-2011年之间的财政竞争度和31个省市的绝对差距,并用简单的计量模型解释了财政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运用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解释了地方财政竞争对区域经济差距拉大原因。最后,本文从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形成的原因和财政竞争加大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机理出发,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解决办法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财政竞争力;优化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制定差异化财政政策,协调区域间利益冲突,加强区域间合作;改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均衡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构建科学的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改革户籍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