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证券市场的散户特征十分明显,个体投资者作为股市的主体力量,已经成为庞大的社会存在,其行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任何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的监管政策都必须建立在对个体投资者行为以及导致其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利用实际调查和证券市场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个体投资者独特的特征,对其非理性心理(包括风险态度、非理性情绪)、投资决策行为(包括过度自信、信息阻碍下决策行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行为分析的证券市场监管的新干预主义思路,构建了新干预主义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政策设计。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结论总结如下:1.传统的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的假设两大基础上的传统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必须在新的市场发展现实下进行修正。新的证券市场监管思想应该从分析微观个体的心理、行为规律,才能实施更有效的引导和监管策略,推动监管体制的进步完善。特别是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来说,独特的社会环境使我国个体投资者有明显有别与西方投资者的特征,更有效的监管研究应该从分析其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等入手,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机制,冀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公平度和效率性。2.本文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从社会特征角度对我国个体投资者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个体投资者社会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年龄趋向于两极化、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在投资理念、知识、技巧等方面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投机心理,从众行为明显,缺乏长期投资理念等等。这些行为造成证券市场稳定性下降,给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我国个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总体是风险偏好型的。利用我国6个城市733位个体投资者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我国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个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总体是风险偏好型的,进一步的多变量Logit回归分析发现,投资者的部分个体特质(比如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财富状况会显著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经验的积累会降低其风险系数。一个创新的研究结果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会对投资者风险态度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信息来源渠道越狭窄,会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而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越低,风险偏好程度也会提高。4.我国证券市场对波动的反应是异质性的并且受投资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具体来看,将投资者情绪分解成理性和非理性成分后,非理性乐观情绪的增加将导致风险市场价格(MPR)明显的下降,但理性情绪的变动不会对MPR有明显的影响。这意味着当市场投资者情绪是由基础价值变化来决定的时候,市场风险价格不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的VAR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非理性的情绪并不受理性情绪波动的影响,这意味着非理性情绪不是由基础风险因素决定的。5.由于缺乏基本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我国个体投资者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现象,研究揭示随着股民股龄的增加,其过度自信的程度会降低。这一现象的存在可以理解为是造成了个体投资者的收益明显低于大盘走势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加剧了股市的波动风险,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带来了新的命题。6.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传播普遍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违规披露、虚假信息、利用内幕信息操纵股价等问题不断出现。本文通过构建信息传递阻碍条件下,个体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揭示了市场上信息被扭曲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会利用信息优势侵害个体投资者的利益的原理。这导致了众多违规现象的出现,使广大个体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7.在个体投资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证券市场监管的新干预主义。证券市场监管的新干预主义是一种系统性的监管思想,在承认市场主体非理性的前提下,强调监管的必要性和适度性。这一思想的前提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基本方式是保持证券监管的适度性;在政策设计上应该从投资者资格管理、投资者教育体系的建立、信息实质性披露、媒体中介监管和加强投资者法律保护等五个方面入手进行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的证券市场监管研究偏重于功能性为基础,以宏观分析为主,从规避系统性风险和投资者保护的角度进行管制。本文对证券市场监管的研究采取了个体主义的新视角和行为主义的分析方法,尝试在对个体投资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市场监管机制设计。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希望能对下一步证券市场监管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