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注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是一个非平衡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中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信用制度的发展明显滞后。而作为信用制度的核心的信誉机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还相当狭小,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不守信用、践踏信誉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现象,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增大了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信誉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制度瓶颈”。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信誉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最近在美国发生的安然、世通等世界知名大公司徇私舞弊和弄虚作假案,就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依靠坚实的信誉基础。因此,深化对信誉机制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逐渐回归到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分析,本文的逻辑,也是从“经济人”在对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过程中所张显出来的竞争与合作两大行为特点展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合作的历史。合作充满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良好的合作关系规定了人们的经济行为,无论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合作都必须以信誉为前提。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服务、经营方式等多数是可以模仿学习的,竞争的焦点逐渐转向对信誉的竞争;竞争推动着进步,合作规范了竞争的界限。竞争与合作的相互矛盾运动,形成了一种经济秩序。对这种经济秩序的维护,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之外,市场固有的力量——信誉机制常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誉的获得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它是诚信行为的结果,又是人们进一步交往的前提。信誉关系发生的当事人构成了信誉机制的主体;由于人们信誉关系是伴随着经济交换关系而发生的,经济交<WP=3>换所形成的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形式则构成了信誉机制的客体;相互交换与合作是基于双方对自己义务的承诺和履行上面,也即彼此之间的信任,信任构成了信誉机制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看,信誉机制发挥作用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权制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总体说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权关系越明确、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对信誉越重视,反过来,对信誉越重视,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考察,信誉机制离不开信息的流动、公开,惩罚措施的可信度基础。为了深刻地认识这一点,本文利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简单知识,对信誉机制在合作契约的可自我执行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定量化的探讨。在一次性合作的静态博弈中,合作成功的条件是双方都必须守信,为了杜绝“一方守信而另一方违信”这样的结果出现,要求对违信一方给予惩罚,对守信一方做出必要的补偿。而在长期合作的动态博弈中,合作成功的均衡条件是长期守信获得收益必须大于短期违信之所得。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合作顺利进行都必须依赖于一系列的条件,比如契约自由、产权明晰、信息透明、惩罚可信等等。但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对信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信誉机制起作用的范围、效果也就迥然不同。一般说来,在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限,信誉机制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人情式交易”中;而在以“契约式交易”为主要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比较充分地创造了信誉机制起作用的环境条件,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组织制度,比如会计、中介服务、法律、仲裁等等。理性建构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排斥商品经济的特点,几乎一切经济事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来指导。整个经济中没有商品、没有交换,当然谈不上讲信誉了。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中,有些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渐被打破,信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但是还很不完善。所以,信誉机制起作用的范围在逐渐扩大的同时,形势依然严峻,但也并非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悲观绝望。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个人信誉、企业信誉和政府信誉。<WP=4>个人因其居住分散、流动性大、产权基础薄弱等特点而信誉度较低;而企业由于其集中、稳定、追求长期利益,相对于个人而言具有较高的信誉度,企业信誉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作用;政府,作为一种特殊的契约组织,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具有最高的信誉度,常常起着最后担保人的作用。政府信誉的维护,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必须适度,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必须遵循科学、民主原则;要求政府在创造信誉机制环境方面有所作为。完善发达的资本市场具有多种功能,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完善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坚实的信誉基础。信誉是影响信贷市场借贷关系的重要变量,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现象充分证明了信誉机制对信贷市场的调节控制作用。股票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而股票市场的运行主要依靠股票的发行与流通。而股票,不仅仅是一张投资者与经营者双方界定财产权利的契约凭证,而且凝结了双方的信任与承诺。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