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生长到资本合谋——成都蓝顶艺术区典型现象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aowei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区是一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发或被动形成的城市人文地理特殊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跨越了艺术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是跨学科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成都蓝顶艺术区这样一个典型文化地理现象进行场域、空间、生存状态和成长状况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从而反映出区别于其他对艺术区的文化景观意义上的解读,并产生更为丰富多样的理解。并从城市地理的特性出发去讨论艺术在城市中孕育发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以试图说明艺术与生活相互影响的本质和时代的变迁。通过对地理空间解构再到特定空间无形中被规训的社会行为,以说明艺术的图像和风格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特定地理空间所造成的思维惯性和生活模式有着特殊的联系。  蓝顶艺术区是中国艺术区的一种典型模式,它不同于北京798艺术区长时间的对抗妥协,北京圆明园艺术区的流离游击,也不同于上海莫干山M50艺术区的文化产业园模式,而是自然发生体制支持的“乌托邦”式的存在,并在宽容的条件之下持续扩大而形成稳定发展的艺术生态。研究蓝顶艺术区,具体落实到作为成都艺术符号的蓝顶从孕育到生成,从迁徙到生根,从单一到蔓延的过程之中,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社会性因素和艺术家本身的人文性因素都造成艺术地理景观内涵的复杂性。本文对蓝顶的形成进行主客观因素的分析,希望通过这样平行对比的层次分析,展现出蓝顶作为独特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景观之特性。根据蓝顶对于成都当代艺术发展的符号意义,以蓝顶为源,辐射分析成都以蓝顶为中心的艺术生态整体情况,从蓝顶艺术家工作室到蓝顶二号坡地到应运而生的成都专业画廊、美术馆,伴随艺术生态成熟而丰富的其他艺术聚落:浓园、西村、洛带、艺术粮仓。依托蓝顶扩张的后蓝顶模式:青年艺术家村、蓝顶三号坡地。在讨论这些艺术地理景观的深化中,抛弃空洞乏味的抽象性话语描述,试图让讨论更具有当下性及现实意义。根据现实案例讨论地理环境对艺术家创作本身根源性的影响——蓝顶艺术家乃至成都艺术家整体作品在气质上有着不约而同的相似。并试图从蓝顶模式中思考一直以来关于艺术界中“川军抱团”习性的问题;并对蓝顶模式的经济异化导致的“乌托邦”艺术村模式进行思考。以图从成都艺术的身份根源和发展方向中,对未来中国艺术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以文化定位和地域认同的角度谋求艺术多元发展。
其他文献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自然资源的宝库。海岸带地区是地球表面海陆区位优势的集合体,有着便捷的交通和宝贵的空间资源条件,用不足10%的陆域面积承担着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生产生活,成为
期刊
在随处彰显个性的消费趋势推动下,随着人们对主题性布艺玩偶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手工印染这类极具民族风格的主题性布艺玩偶的喜爱也越来越明显。其采用纯手工的制作特点表现
期刊
小麦生育期降水过程复杂多变,不同生育时段降水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方法,对小麦生育期44个降水时段的变化及其与产量进行线性和回归分析,确定不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