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力障碍儿童在认知与沟通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受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很容易产生不同类型和形式的行为问题。这不仅会妨碍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也会给家长、老师或同伴带来困扰,故不容忽视。也因此,行为问题干预在特殊教育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作为行为干预理论积累的最新成果,正向行为支持对处理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行为问题干预实务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关于正向行为支持干预行为问题的已有实证研究主要以学龄期特殊儿童为研究对象,亦有少量研究关注学龄前儿童,但尚无针对先学前期(0-3岁)儿童的研究。故本研究选取一名先学前期智障儿童和一名小学低段智障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功能行为评估的基础上,依据行为功能分别为这两名个案制定正向行为支持方案,运用多元且个别化的干预策略,消除或减少他们的行为问题,同时建立或增进其正向行为。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的A1-B1-A2-B2撤回实验设计,并辅以追踪研究。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在功能行为评估基础上拟定的正向行为支持方案,因变量为行为问题(具体的评量指标包括行为问题次数的减少和正向行为次数的增加),其中个案甲的目标行为是抓人行为,个案乙的目标行为是离座行为。干预全程包括基线期(A1)、干预期Ⅰ(B1)、撤回期(A2)、干预期Ⅱ(B2)及维持期五个实验阶段。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利用视觉分析的方法对各实验期所收集的因变量评量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访谈收集相关质性资料。本研究由研究者、相关教师及家长组成干预小组,共同讨论、制定和实施正向行为支持方案。研究者藉由行为功能访谈表、行为动机评量及直接观察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透过各项资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来推论目标行为的功能与目的。通过整理与归纳发现,个案甲抓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成人(教师或家长)关注,个案乙的离座行为则具有社会中介获取和社会中介逃避的双重功能,包括社会中介获取物品、活动或协助及社会中介逃避不喜欢/想要的任务、相对困难的任务、相对长时间的任务或活动中断。基于行为问题的功能,本研究分别为两名个案拟定了多元且个别化的包裹式干预方案,包括隐含与遥远前事调控、立即前事与先兆控制、行为教导和后果处理这四个方面。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干预,个案甲的抓人行为有明显改善,其正向替代行为也有明显增进,但撤除部分干预策略(行为教导策略)后的短期(一个月内)维持效果不佳,这提示行为教导策略对于个案抓人行为具有干预成效,但应在其行为改变更加稳定之后再撤除;个案乙的离座行为和正向替代行为则兼具立即成效和短期(一个月内)维持成效。另外,两名个案的家长和老师等重要他人皆一致认可本研究干预方案的实施成效。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功能行为评估是了解智障儿童目标行为功能的有效手段。(2)应依据行为功能为智障儿童拟定多元且个别化的干预方案。(3)正向行为支持方案能够有效减少行为问题并增加正向行为。(4)正向行为支持方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度。根据本研究正向行为支持方案的拟定、实施及效果,研究者建议行为问题干预应关注行为功能、重视预防和教导、注重团队合作、考量社会效度,未来研究可持续追踪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探讨干预成效在不同情境中的泛化效果,并拓展不同类型与年龄的干预对象及不同类型的目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