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企业融资与金融制度变迁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融资一般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渠道,它们以各自的优势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为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存。在早期,以McKinnon和Shaw(1973)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非正规金融是金融抑制政策下的一种低效率制度安排。而在随后的实践和学术研究当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非正规金融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发展历程,以顽强的自生能力广泛的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中。然而,非正规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对企业融资、经济发展乃至金融制度变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并利用金融契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同时,本文文也分析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及相对重要性,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在金融制度变迁中起到的作用等几个问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非正规金融的概念界定、存在形式、相关理论综述以及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对非正规金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在此基础上,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角度,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实施理论研究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研究结果发现:法律和信誉分别是维持正规金融契约和非正规金融契约实施的基础,二者表现为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并存;当法律和信誉不能维持企业所需资金融资契约的实施以及受到信贷配给、交易成本和产权歧视约束时,企业不得不同时采取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融资以满足资金需求,表现为被动选择,这类企业更多表现在中小企业和私有企业上;在企业类型与融资模式对应关系方面,国有、大型企业依赖正规金融,集体企业依赖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和私有企业虽然倾向于非正规金融,但也从正规金融融资以缓解资金瓶颈。  本文也分析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并且比较了它们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表现为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并存,替代效应体现了缔约成本与信誉折现因子的权衡,互补效应表现在企业同时采取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融资缓解融资难状况上。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资源相对不足、企业普遍资金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表现为互补效应为主,而替代效应比较微弱。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比较上,就我国全国范围内而言,基于声誉和关系的非正规金融虽然支持了私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可以替代正规金融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正规金融的重要性依然大于非正规金融。  在我国金融制度供给和需求存在极大不平衡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获利机会为金融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激励机制,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以及向正规金融的演变正是对这一获利机会的理性回应。同时,也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持续扩张过程中,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导致特有优势丧失后的自发性转型。从增加社会福利的角度上讲,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及其所引致的金融制度变迁有助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在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演变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及时给予保护和支持,引导这一诱导性金融制度变迁。  最后,论文在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风险,我国以往在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引导和支持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城市公用事业由于其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往往有制定垄断高价的动力,这样会扭曲社会分配效率,损害公众利益。为避免这种危害,对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也就不可避免了,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