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灵魂的自由——论张承志《心灵史》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y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评论意义的作家之一。90年代,《心灵史》打破了文坛的寂静,被誉为 “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并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学界尊为当代小说的两朵奇葩。这部亟待被挖掘的小说,在文学评论界却遭遇到出人预料的冷遇。目前,学界较少有学术论著对张承志的《心灵史》做出细致、系统的分析。本文力求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心灵史》分析论证,挖掘它在新时期文坛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张承志的民族意识从自我遮蔽,到逐渐苏醒,从有意识的强调自身的民族意识,到最终认同母族——回族的情感历程。   第二部分:从《心灵史》的主要内容入手,以“以笔为旗”、“清洁的精神”来研究探讨哲合忍耶的精神气质。   第三部分:从《心灵史》出版所遭遇的挫折、文坛对《心灵史》的态度,探讨张承志在《心灵史》创作之后所陷入的创作困境,中国当代文学南北方的差异性现象、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性缺失等问题。
其他文献
目前,网络多媒体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其实际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人们对于网络多媒体的理解大多是不深刻的,网络多媒体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它的进一步发展对传统艺术和传媒会产
“新批评”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一隅,有颇具影响力的建树。克林斯·布鲁克斯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精湛的读者,一篇篇批评文章成为细读法的典范;令人叹服
鲁迅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出了“直译”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服务,“直译”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但随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