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自杀高发群体,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控制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依据大学生自杀案例,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和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般来说,自杀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率上升与社会的急剧变迁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转型的社会剧变的一种心理反应。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的社会—文化不稳定状态,如就业竞争加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安全感;外来文化冲击、拜金主义盛行和其他一些社会消极现象,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快速化,加剧了部分大学生的适应困难等。 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率的上升也与个体素质有关。自杀者个体素质在从自杀意念的产生到自杀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致自杀的不良个体素质主要包括:生理方面的缺陷,思想方面的人生价值观扭曲和思想方法上的弊端,精神方面的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心理方面的人格障碍、适应不良问题以及社会支持匮乏等。 这些剧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体的生理、思想、心理和精神等素质交互作用,在某些负性心理应激源的催化下,就可能诱发某些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导致自杀率上升。 为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应当对大学生自杀进行有力的干预。干预的策略可以概括为理论策略和实践策略两部分。理论策略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恋爱观、人际交往和防止自杀的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等。实践策略包括家庭健康功能建设、学生管理工作干部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实际困难和建立网络、实施预防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