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迈向可持续、高品质的发展道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重要议题,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的城市开发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带来了机遇,如何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也已成为规划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共享空间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享属性的街区道路、绿地广场和历史建筑等构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交往空间。本文引入共享空间的概念,提取具有共享属性的街区空间要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的方法分析共享空间特征,同时探析共享空间特征成因,提出共享空间优化策略。以期通过共享空间的优化实现观象山街区的复兴,为其它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本文以青岛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的方法,构建共享空间特征分析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观象山街区共享空间特征,最后提出观象山街区共享空间优化策略。本文共有理论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实证研究、策略研究四部分内容:(1)理论研究部分,即本文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共享空间与社会网络分析两方面的理论研究内容。其一,进行共享空间相关研究综述,表明共享空间的相关研究中强调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进行社会网络分析(SNA)相关研究综述,研究表明应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的方法,可对上述共享空间内两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2)模型构建部分,即本文第三章。本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的方法构建了共享空间特征分析模型,包括共享空间网络模型与共享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网络模型。明确了共享空间特征分析模型的应用路线:第一步,通过共享空间网络参数计算分析共享空间结构特征。第二步,通过行为活动网络参数计算分析共享空间使用特征。第三步,通过两类模型网络参数的对比综合分析共享空间特征,提取共享空间存在的问题。(3)实证研究部分,即本文第四章。第一,提取观象山街区内的共享空间要素,构建共享空间网络。通过网络完备度、网络关联度、节点等级度的相关参数计算,定量分析观象山街区共享空间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共享空间整体聚集程度、道路连接密度、节点可达性和节点的空间整合能力。同时,结合街区物质空间现状,定性分析共享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第二,调查共享空间的使用情况,构建共享空间使用者行为活动网络,定量分析共享空间使用特征,主要包括:活动空间整体布局情况、道路使用效率、节点使用频率与潜在活力。第三,通过两类网络模型的参数对比进行共享空间特征总结,主要包括:共享空间整体吸引力需提升、道路连接密度与效率需提升、节点保护与利用现状需改善。同时,总结共享空间特征成因,梳理共享空间存在问题。(4)策略研究部分,即本文第五章。基于共享空间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解决对策:第一,树立观象文化观,增强空间整体吸引力。主要做法是引导大众树立观象历史文化观念,强化本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第二,强化道路连接力,提升道路使用效率。主要做法是规划街区游览线路,整治步行空间;完善道路设施,优化交通模式。第三,依据节点等级度,改善节点使用现状。主要做法是整治街区建筑节点,节点分类利用保护;优化绿地广场节点,丰富节点空间功能。按照核心节点与重要节点重点研究、一般节点给予发展引导的模式,具体节点具体分析,提出了29个节点的具体优化策略。通过策略研究以期提升观象山街区共享空间网络与行为活动网络的关联度与完备度,进而推动观象山街区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最后,第六章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