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莫里森和谭恩美作品比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美利坚合众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美国文学包含形形色色的族裔作家的作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托妮·莫里森和谭恩美的作品,探究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之一即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因为既是非白人移民作家又是女性作家,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得以独特的视角探索非白人移民的身份危机。族裔文化研究毫无疑问是非白人移民文学研究最重视的课题之一,对文化认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为非白人移民族裔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一种精神支持。 现今大多数作家都很重视文化认同这一主题,而像莫里森和谭恩美这一类族裔女性作家,则偏爱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并通过这些作品研究族裔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社会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她们以反传统方式写作,并以女性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角或叙述者以此解构以西方为中心或以男性为中心的经典文本模式,解构文化霸权,并为族裔女性建构主体性。 本论文对莫里森和谭恩美的作品的比较显示她们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 1. 她们都是非白人作家。莫里森是非裔作家,而谭恩美是华裔作家,且两人都是女性作家。在男性和白人为中心的美国社会中,族裔女性作家只能沦为边缘人。 2. 作为族裔女作家,莫里森和谭恩美都很重视非白人移民族裔尤其是族裔女性的文化认同问题。他们在作品中讨论少数民族女性所遭遇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她们一面批判男性中心的白人社会,一面设法为她们同情的女性同胞寻找解救之路。 3. 她们在写作技巧方面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后现代作家,因此在作品中运用了解构、重写历史和讲故事的方式来推翻白人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不合理因素。她们独特的写作方式得到白人社会的青睐。莫里森的作品曾荣获数个美国大奖,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谭恩美的《喜福会》成为美国书架上连续九个月的畅销书,她的《灶神之妻》也很受美国读者欢迎。 4. 她们尤为关注的是作品中的母女冲突问题,如《喜福会》的四对母女关系及《宠儿》中塞丝对死去的女儿宠儿浓厚的“母爱”。这与作者的出身有关,尤其是她们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有关。这两位作家都从母亲那儿继承了古老的传说并把这些写成故事,因此母女冲突也成了她们作品的主线。 5. 两位作家都是女权主义的代表,是“失语”的族裔女性的代言人。她们以女性为作品中的主角或叙述者,而男性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小角色。她们因此自称为“女权主义者”。 另一方面,这两位作家虽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方法,但发展方向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她们对文化和文学有不同的理解。莫里森批评白人社会的歧视制度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黑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之处。而谭恩美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对中国历史难免存在误解和偏见,她既追求美国社会推崇的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又向往古老东方的文化传统。也因为这样谭恩美常常受到有些华裔作家的攻击,认为她的作品一味迎合白人主流社会。另外,由于黑人在美国是受压迫最深的民族,作为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能看到种族歧视的根源。相反,华裔既有“消极的刻板形象”也有“模范少数民族”的称号,因此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表现的是一心想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的愿望。 本论文选用了后殖民女性批评理论和后殖民文化批评两种文学批评方法把非白人移民文学中母女关系写作的文学因素和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分析,并通过心理分析法来解析非白人移民同化和异化的根本原因。此外,本文也运用后现代现实主义理论,把莫里森和谭恩美被称为后现代现实主义作家予以研究以解构父权社会、白人中心社会的话语模式,为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族裔女性建构主体性。
其他文献
托尼·莫里森(1931-)是当今世界文坛上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莫里森的小说关注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尝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