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尽管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的防治备受重视,但近20余年来全球的PI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PI患病率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是国际上评估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目前国内关于PI的研究缺乏时间跨度大的动态监测分析。目的:描述住院病人PI的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特征,分析PI的伤口特点,探讨影响PI愈合的相关因素,为监测和评价PI防治效果、改善PI的伤口转归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8年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上报系统中的PI病例,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stimating average percent change,EAPC)分析该院近十年来压力性损伤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构成比描述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人群分布及其伤口特征;采用有序分类变量的Ordinal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压力性损伤伤口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9-2018年PI的流行病学特征2009-2018年该院的住院患者总数为986404例次,其中PI患病数为5804例次,PI总患病率为0.588%,排除I期PI后其它分期的PI患病率为0.447%。从2009年至2018年,PI患病率由0.185%上升至1.000%(EAPC=22.462%),PI标准化患病率由0.212%上升至0.935%(EAPC=19.674%)。医院获得性PI共1260例次,患病率为0.128%,主要发生于ICU、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院外带入PI共4544例次,发生地点主要为家庭、其他医疗机构和养老院。男性和女性的PI患病率分别为0.805%和0.384%;18-39岁、40-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90岁的PI患病率分别为0.123%、0.292%、0.429%、0.972%、2.938%、8.616%;PI患者的Charlson共病指数为1-13分,入院Braden评分的中位数为12分。PI患者的疾病种类以呼吸系统疾病(23.67%)、神经系统疾病(20.28%)和肿瘤(13.03%)为主。2.PI的伤口特征PI分期以II期(40.85%)和III期(25.75%)为主,PI好发于骶尾部(49.49%)和足部(22.02%);60.13%的PI伤口伴有PI相关性疼痛,38.10%的PI伤口伴有渗液,10.35%的PI伤口伴有臭味,PI伤口的愈合率为23.00%。医疗器械相关性PI好发于头面部(14.88%)和足部(26.98%),其伤口面积较小、深度较浅,与一般P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3.PI伤口转归的影响因素多因素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rlson共病指数(≥7vs≤3:OR=4.121,95%CI=2.502-6.794)、入院Braden评分(≤9分vs≥16分:OR=2.321,95%CI=1.758-3.065)、伤口深度(≥0.5cm vs≤0.1cm:OR=4.754,95%CI=3.071-7.367)、是否定期翻身(OR=11.531,95%CI=8.224-16.167)、是否使用减压装置(OR=6.147,95%CI=3.991-9.478)、是否使用敷料(OR=0.774,95%CI=0.623-0.962)、是否定期换药(OR=1.426,95%CI=1.178-1.726)为PI伤口转归的影响因素。结论:该院近十年的PI患病率迅速攀升。男性、高龄、低Braden评分、高Charlson共病指数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者是压力性损伤的主要患病群体;压力性损伤分期中以II期和III期最为常见,好发部位为骶尾部和足部;Charlson共病指数、入院Braden评分、伤口深度、是否定期翻身、是否使用减压装置、是否使用敷料和是否定期换药是PI伤口转归的影响因素。以上研究结果为有针对性地制订与落实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