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在于规范各区域教育主体的行为,协调各区域教育利益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引导教育整体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地域倾斜为特征的教育政策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已经存在的区域教育发展差异。本文针对现实调控存在的弊端,在对教育政策本质进行新诠释的基础上,对教育政策调控的主体构成、价值取向、调控内容和调控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政策调控模式的转变路径,为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区域教育发展特征。本文首先把我国教育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的特征,认为我国区域教育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双二元结构”的差异,即不仅存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差异,而且存在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且,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的差异上。此外,各个地区内部的发展差异也非常明显。
第三部分:教育政策调控模式。首先界定了教育政策调控模式的概念。其次探讨了教育政策调控模式的构成,认为教育政策的调控模式是调控主体、调控内容和调控方式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或统一体。最后在对教育政策本质进行新诠释基础上,探讨了教育政策调控模式的分析标准,认为教育政策调控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从主体的价值取向上看,教育政策调控应该突出教育公平;从调控的内容上看,应该充分考虑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调控方式上来看说,要处理好政府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第四部分:我国教育政策调控模式的状况及基本缺陷。本文首先对我国教育政策调控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有注重以效率为重心和注重以公平为重心两种教育政策调控模式;这两种调控模式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教育政策调控主体利益矛盾与失衡;价值取向上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摇摆不定;调控内容上主要以地域倾斜为特征;调控方式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关系处理不当。
第五部分:我国教育政策调控模式的转变路径。具体包括主体上实现中央──地方──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价值取向上要体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调控内容上实行教育结构性倾斜,调控方式上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