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全程规范化治疗中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及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对乳腺癌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就诊的456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乳腺癌发病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化疗方案、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RP)、淋巴结状况、病理分型、术后内分泌治疗药物的服用情况、降脂药物服用情况、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前血脂水平及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血脂情况。2.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各项指标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关系,得出造成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3.用t检验分析使用非甾体AI的患者和未使用非甾体AI患者的血脂的差异。4.分析血脂随非甾体AI使用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456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确诊前血脂均为正常水平,经历5-8年的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后血脂异常的患者为213例,异常率为46.7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发病年龄增加、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增加、非甾体AI使用时间延长会导致血脂异常发病风险增加,而使用降脂药物能降低血脂异常发生风险,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系统治疗中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2.曾使用非甾体AI治疗的患者共251名,平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为1.96±1.07mmol/L,而205名未使用患者的TG水平为1.64±1.21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甾体AI患者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为3.87±0.77mmol/L,未使用患者LDL为2.92±1.0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甾体AI患者平均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为1.21±0.34mmol/L,未使用患者HDL为1.28±0.31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甾体AI患者平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为5.61±1.19mmol/L,未使用患者TC为5.17±1.06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使用非甾体AI满5年的患者中,服药前、1年后、2年后、3年后、4年后、5年后TC值分别为(4.89±0.97)mmol/L、(5.53±0.85)mmol/L、(5.57±0.62)mmol/L、(5.48±1.42)mmol/L、(5.51±0.92)mmol/L、(5.49±1.14)mmol/L,服药第一年内TC变化最大,达0.64mmol/L;与服药前相比,服药后各年TC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1年后、2年后、3年后、4年后、5年后LDL值分别为(3.08±0.84)mmol/L、(3.44±1.42)mmol/L、(3.49±0.70)mmol/L、(3.57±1.10)mmol/L、(3.58±1.03)mmol/L、(3.62±0.77)mmol/L,服药第一年内LDL变化最大,达0.36mmol/L;与服药前相比,服药后各年LDL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服药前、1年后、2年后、3年后、4年后、5年后HDL值分别为(1.36±0.43)mmol/L、(1.34±0.39)mmol/L、(1.32±0.32)mmol/L、(1.29±0.48)mmol/L、(1.28±0.38)mmol/L、(1.27±0.46)mmol/L;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服药前、1年后、2年后、3年后、4年后、5年后TG值分别为(1.57±0.75)mmol/L、(1.79±1.33)mmol/L、(1.86±0.95)mmol/L、(1.74±1.18)mmol/L、(1.81±0.64)mmol/L、(1.76±1.12)mmol/L,服药第一年内TG变化最大,达0.22mmol/L;与服药前相比,服药2年及4年后与服药前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发病年龄、BMI、非甾体AI药物内分泌治疗时间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系统治疗中血脂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乳腺癌发病年龄的增加、BMI指数的增加、非甾体AI内分泌治疗时间的延长,血脂异常风险增加(P<0.05)。2.绝经后乳腺癌患者TC、LDL、TG水平随着非甾体AI使用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变化,其中在服药第1年变化幅度最大。患者在服药期间特别是服药第1年应密切监测血脂水平,尤其是高龄、高体重指数的患者,一旦出现血脂异常波动应及时处理,尽早进行临床干预,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