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停滞,西方福利国家都面临了社会保障支出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从而引发了财政困难。由此涉及的不仅仅是社会保障改革,还涉及到公共支出改革。财政因素成为决定社会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不仅仅是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关注人民生活幸福。政府亦更加追求公共服务的完善,国家财政更加倾斜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支出成为至关重要的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不但为全体最广大人民生活幸福、稳定提供保障,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财政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负责人,也是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已经成为财政的第一开支项目。一些国家实际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超过40%以上,甚至达到60%。而在中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长期以来偏低,迄今为止不足15%。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在执行社会保障支出政策时,还存在较大的效率损失,地方政府在支出责任上对于中央政府存在寻租便利。且在以往的财政格局中还呈现出中央财政的安排不固定、地方财政“缺位”的状态。而要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财政就要由现在的半到位发展为真正全面到位,包括中央财政要将社会保障投入机制规律化,地方财政要由不承担或少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发展到财权与事权及责任统一。 虽然在实际中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低,但是国家财政不能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免存在未来财政支出风险。如何改革现有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避免更多的社会保障支出效率损失以及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正确界定以配合财政支出,是我们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具体为: 第一部分:导言 第一部分从选题的意义出发,就国内外目前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回顾,为下面的论述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采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研究结合、比较借鉴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应用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部分:社会保障支出理论及其公共财政关系现状 这部分是本文的理论部分。本文以公共品支出理论为基础,从界定社会保障产品属性出发,从理论上确定社会保障产品的准公共品属性,证明了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危机与财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