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综合征型耳聋高通量检测技术及致病突变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性疾病之一,约60%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广泛的种族差异,我国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基因12SrRNA是我国耳聋人群主要致病基因,这为在我国开展耳聋基因诊断奠定了基础。为了满足我国临床对耳聋基因诊断的需求,本论文建立了一个从常见耳聋基因突变高通量检测到罕见耳聋基因突变高效鉴定的耳聋基因诊断体系。本论文利用自动移液工作站和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建立了一套包括自动化样本制备和高通量耳聋基因检测的中国人常见耳聋基因高通量检测技术体系,并使用临床样本对该检测体系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进行了评价;采用靶向基因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一套可高效鉴定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新致病突变的体系。上述两个检测体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检测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我国耳聋基因诊断的水平具有较大意义。本论文根据中国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选择了中国人群常见的3个耳聋致病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共30个突变位点,建立了基于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的单一反应检测这30个突变位点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了 327例临床明确基因诊断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30个突变均得到检出,而且本论文检测方法的结果与临床基因诊断结果一致,符合率100%;进一步使用该方法检测了 373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样本,发现210例患者携带至少一个突变(56.30%,210/373),确诊患者155例(41.55%,155/373),其中GJB2基因致聋者63例(16.89%,30/373),SLC26A4基因致聋者88例(23.59%,88/373),线粒体基因12SrRNA致聋者4例(1.07%,4/373),并使用基因检测的金标准Sanger测序法对分型结果进行了验证,两种方法结果一致,符合率100%;我们也基于自动移液工作站建立了血斑样本DNA自动化制备方法,应用该方法和4种磁珠法DNA提取试剂盒提取了 64个新生儿血斑样本DNA,DNA平均浓度在10.76 ng/μl至21.88 ng/μl之间,平均纯度260/280在1.84至1.99之间,使用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检测这64个样本,发现了 5个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我们选取了 92例已使用本研究建立的质谱检测方法未能确诊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这92例耳聋样本包括了 90个先证者样本及2个受累同胞样本,应用包括200个耳聋相关基因的靶向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检测了这92例非综合征耳聋样本,对鉴定到的突变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使用直接测序法对鉴定出的突变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有20个先证者可以确诊,诊断率为22.2%,这20个确诊的先证者的38个致病突变分布在15个耳聋基因上,其中23个是新致病突变。本论文基于自动移液工作站和飞行时间质谱建立的中国人常见耳聋基因高通量检测技术体系,具有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可以对耳聋患者进行准确快速诊断,为规模化耳聋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论文建立的包含200个耳聋基因的靶向基因捕获测序方法明确了 22.2%的先证者的分子病因,大幅提高了临床确诊率。鉴定了 23个新致病突变,丰富了中国人耳聋基因突变数据库,为非综合征型耳聋分子病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科学保护篇$$ 一、南京明城墙概况$$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近30年。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报纸
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年发病率为1.2-1.4/10万。GIST微小瘤(GIST tumourlets),可伴发于散发性GIST或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