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货币数量是多是少,实际上很难说的清,甚至在衡量角度上至今理论界尚无定论。众所周知,自1991年以来,日本的GDP和物价连续下跌,于是日本人认为一定是货币量太少,应该想方设法增加货币供应,但是仔细研究之后才发现:跟名义GDP一比,日本的货币数量却是当今世界第一;与此相同苦恼的是大洋彼岸的拉美各国,面对几十倍的物价高企,巴西人、阿根廷人,甚至墨西哥人都认为货币太多,但是跟名义GDP相比时,结果竟然是货币太少。由此看来,货币的多少问题仿佛成了一面哈哈镜,瘦的更瘦,胖的更胖,央行的各项苦心政策更成了反作用的工具。实际上,本论文认为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在于货币流通速度,因为货币政策效用的大小并非某些人误解的M存量,而是MV总值。换言之,货币流通速度完全可以起到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作用。实际上,对我国而言,近几年的货币供应量的超国民经济需求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问题也已成为困扰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运用了当前主流的计量经济模型,经过科学建模和国际比较分析,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一定的论述,核心也即理论线索是如下的几个问题:1、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究竟是呈现一个什么趋势;2、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究竟呈现多大的影响关系;3、通过一定计量验证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有哪些;4、世界各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呈现怎样的走势,货币流通速度究竟是否是有一种共性规律。全文一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描述的是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二至第五个部分就是解答文中核心的四个问题;第六个部分是文章的总结与结论。通过计算与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当前在进行我国货币政策问题的讨论时,只关注货币供应量而忽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做法是不妥的,而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应成为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理由的说法就更不成立。因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在相互因果影响关系上更是奥妙多多。本论文经过严格的计量经济分析说明:当一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经济萎缩时,错误地运用主要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去对应,则必然导致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货币供应量进一步超经济增长,社会资金需求也就更显不足;同时却使得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日益累计, 因此当前的<WP=3>货币政策重点应该是在保持货币供应量稳定的情况下,注意并通过外生变量来调整货币流通速度。不过我们也要密切关注,防止一旦由于V的非正常变快而诱发的通货膨胀。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论文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对验证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