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鱼鳗利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离鉴定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出血渍烂病致病菌,通过分析致病菌耐药性和人工感染香鱼组织病理学变化,为香鱼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生产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的方法及采用多位点持家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研究致病菌的系统分类学地位,旨在为香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并为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提供新思路。   方法:   1.分离纯化人工养殖过程中香鱼溃烂病的致病菌。   2.分析致病菌的耐药性和致病菌感染香鱼后引起的肝脏、肾脏和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3.通过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鉴定致病菌的种类。   4.利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致病菌rpoB、ftsZ、topA等持家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   5.采用Clustal X、MEG.A4.0软件对不同物种的持家基因的DNA序列或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构建进化树,研究致病菌的系统分类学地位。   结果:   1.2008分离得到4株致病菌(编号:X01-X04);2009年得到11株致病菌(编号:X0901-X0911),接种于冻存管中,于-20℃保存。   2.测定了致病菌对常用渔药的药物敏感性,该致病菌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恩诺沙星、新霉素和呋喃妥等药物敏感。   3.患病香鱼的肝脏、肾脏和肠组织结构与健康香鱼的组织结构相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肝脏细胞结构不完整,部分溶解,形成大量细胞碎片,结构松散,出现有大量的空泡;肾脏细胞完整性被破坏,肾小管结构被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周围的组织分离,只留下肾小管的轮廓,肾间质条索状,肾小球部分坏死,中心呈淡红色无结构物质;小肠上皮组织发生大面积溃烂,小肠绒毛及内壁褶皱均已被破坏,小肠绒毛脱落,小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裂解,肠腔内可以看到大量的脱落坏死浓缩后的细胞碎片。   4.通过对致病菌的生理牛化特征鉴定可知其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甘露醇阳性、吲哚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MR测定阳性、精氨酸脱羧酶阳性、精   氨酸双水解酶阳性;VP测定为阴性;利用葡萄糖、甘露糖和蔗糖产酸。   5.扩增了atpA、gyrB、toxR、recA、ftsZ、rpoB、gapA、topA、hsp60、16SrDNA共10个位点的部分基因片段,并对其中的八个基因的DNA序列和topA氨基酸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   结论:   1.引起养殖香鱼出血溃烂病的致病菌为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可以使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恩诺沙星、新霉素和呋喃妥等渔药对患病香鱼进行治疗。   2.人工感染香鱼短时间内死亡,肝脏、肾脏和肠组织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推测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患病香鱼迅速死亡的主要因为。   3.本实验扩增的toxR目的片段包括有toxR基因、toxS基因部分序列和其中间序列,且其GC含量明显的低于其他基因,说明这部分片段可能存在水平基因转移,不推荐用于弧菌系统发育地位的研究。   4.基于atpA、hsp60、gyrB、rpoB、gapA、ftsZ、recA基因序列和topA氨基酸序列的八个基因树与16S rRNA基因树的聚类结果基本相同,数据分析表明ftsZ、hsp60基因适合作为弧菌科常见的10种细菌物种分类研究的分子标记。
其他文献
姜黄(Curcuma longa L.)属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中姜黄素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脂溶性酚类色素,可作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也是主要的活性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恢复满意,随访未发现明显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术后一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合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