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糖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影响目的:通过建立糖尿病创面大鼠模型,观察血糖控制情况对大鼠创面炎症反应、微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生成情况、创面愈合率的影响,探讨血糖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予适应性喂养1周后分对照组20只,模型组40只,对照组予正常饮食。(1)模型组大鼠在适应性喂养1周后予高脂饮食4周,在大鼠禁食16小时后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mg/kg,当大鼠空腹血糖≥16.7mmol/L并且出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即为造模成功。(2)在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创建1周后,腹腔注射水合利醛进行麻醉,造模区域备皮,碘伏充分消毒,在各组大鼠背部建立直径约为2.5cm×2.5cm的全层皮肤切除创面,深度要求达到筋膜层。(3)再将40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2组:血糖控制组及血糖未控制组。其中,血糖控制组根据血糖情况每日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目标<16.7mmol/L,血糖未控制组血糖不做严格控制。(4)造模成功后各组动态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测量、计算各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并分别于第1天、第5天、第11天、第18天、第25天共5个时相点采集造模区域创面组织。将采集到的组织样品分别行常规病理切片观察创面组织形态学结构及相关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微血管数量等。结果:(1)创面愈合情况:各组间对比对照组创面修复情况最佳,创面愈合时间较短;模型组中血糖控制组创面愈合时间优于血糖未控制组。创面愈合率:各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均随着各时相点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第5天,第11天创面愈合率对比:对照组>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8天、第25天,创面愈合率比较:对照组>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创面病理变化:1、微血管数量:3组大鼠微血管数量各时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第5天模型组两组之间微血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对比微血管数量对比均为对照组>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微血管数量均呈增长趋势(P<0.05)。2、炎症细胞数量:3组大鼠炎症细胞数量各时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对比炎症细胞数量均为血糖未控制组>血糖控制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炎症细胞数量均呈下降趋势(P<0.05)。3、成纤维细胞数量:3组大鼠成纤维细胞数量各时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各时间成纤维细胞数量对比均为对照组>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至第11天成纤维细胞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后逐渐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高血糖可显著影响创面愈合,延迟创面愈合时间,其机制可能是与增加创面炎症反应、抑制微血管及纤维细胞形成等因素有关。第二部分:血压及糖、脂、蛋白代谢对糖尿病足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代谢水平对糖尿病足严重程度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就诊的162例糖尿病足患者,入组患者按Wagner分组分为轻型组及重型组,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代谢指标进行亚组分析,以探讨代谢水平与糖尿病足发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型组的患者血压水平、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轻型组(P<0.05),而白蛋白均低于轻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表明,发病时高糖化血红蛋白、低白蛋白为糖尿病足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亚组分析发病时高糖化血红蛋白、低白蛋白可影响糖尿病足严重程度及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率(P<0.05)。结论:发病时血压、血糖及蛋白代谢状况与糖尿病足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糖尿病足防治的干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