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田两主”地权关系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田两主”是指同一土地上并存着田底权与田面权两个独立性的权利,由田底主与田面主分别享有,田底主与田面主在处分各自权利时,不受限制。“一田两主”伴随着明代的永佃制产生,在清代极为盛行。其产生途径包括了佃户和田主两个层面。清代“一田两主”的法律关系是建立在民间习惯中的财产观、租佃观与买卖观的基础之上的。在“一田两主”上包含了两种类型的基本法律关系,即处分田底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和处分田面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大清律例》对“一田两主”地权纠纷的多为间接规定,地方法规大多采取了严厉的禁革措施。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税收和防止纠纷的发生。从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来看,“一田两主”地权纠纷的主要包括了因回赎、找贴、欠租、退佃四大类型。这些纠纷反映了三个主要问题,即官方对民间习惯的妥协、佃户对田主人身依附的下降和民间产权观念的变化。
其他文献
社会秩序的根源和动力问题是经典社会学家特别关注的“霍布斯问题”,其核心内容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而对于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关系的阐释则离不开对社会观的解读
长久以来,在城乡二元制结构的作用下,城市和农村被分割成两个相对独立隔绝的治理单元。城市法治化程度高,治理方式先进灵活;农村法治化程度低,治理方式陈旧死板。全面提升农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立案难”问题是长期以来的诟病,而导致这一诟病的正是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立案审查制。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民“立案难”问题,保障公民的诉权,党的十八届四
“何为法教义学”这个问题,相当于“何为法律”这个疑问。法教义学经由萨维尼的抽象体系化思维的发端,经历了概念法学、目的法学、利益法学以及战后的价值法学这一系列的发展,完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