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与急性心衰发生的相关性做出初步研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及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方法: 收集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共112例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接受腔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病史、体表面积、心率、ABI、Fontaine分期、TASCⅡ分型、Rutherford分级、NT-proBNP、超声心动图(包括LVEF、CO、CI、SV、A/E五个指标))、术中资料(包括手术时长、术中膝下动脉开通数量)、术后资料(包括超声心动图、NT-proBNP、心率、ABI、Rutherford分级、Rutherford临床状态变化评分)。将术后无发生AHF的纳入无心衰组,发生AHF的纳入心衰组。采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t检验、两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行X列表资料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 ①本研究中无心衰组104例,心衰组8例,AHF的发病率为7%,因心衰死亡3例(死亡率达2.6%)。无心衰组与心衰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1.84±9.60、82.75±2.87岁,两组间有差异性(P=0.029)。无心衰组中男性76例,女性28例,心衰组8例全部为女性,两组性别有差异性(P=0.000)。无心衰组与心衰组间术前Fontaine分期有差异性(P=0.020),合并相关病史、TASCⅡ分型无差异性(P分别为0.263、0.684)。 ②腔内治疗前后CO、CI及NT-proBNP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05、0.025、0.000),术后CO、CI、NT-proBNP均较术前升高;LVEF、SV、A/E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798、0.190、0.641)。 ③无心衰组与心衰组术中膝下动脉开放数量分别为1.02±0.62、1.63±0.92条,两组间有差异性(P=0.041),无心衰组术中膝下动脉开放数量较心衰组少。腔内治疗前后NT-proBNP的变化趋势与术中膝下动脉开放数量有关(P=0.000)。无心衰组与心衰组平均手术时长分别为129.11±46.84、162.50±26.80min,两组间有差异性(P=0.048),无心衰组平均手术时长较心衰组短。无心衰组与心衰组术后Rutherford临床状态变化评分分别为2.02±0.15、0.75±1.2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0),无心衰组术后Rutherford临床状态变化评分较心衰组高。 ④术前无心衰组与心衰组LVEF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8),无心衰组较心衰组高;CO、CI、SV、A/E及NT-proBNP皆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708、0.238、0.211、0.423、0.510)。术后无心衰组与心衰组LVEF、CO、CI及NT-proBNP具有差异性(P分别为0.000、0.010、0.026、0.030),LVEF、CO、CI无心衰组较心衰组高,NT-proBNP无心衰组较心衰组低;SV及A/E无差异(P分别为0.058、0.344)。无心衰组腔内治疗前后CO、CI及NT-proBNP具有显著差异性(P分别为0.000、0.001、0.001),皆升高;LVEF、SV、A/E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518、0.120、0.703)。心衰组腔内治疗前后NT-proBNP有显著性差异(P=0.045),明显升高;LVEF、CO、CI、SV、A/E皆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713、0.060、0.066、0.273、0.460)。 结论: ①ASO患者腔内治疗前具备以下条件时,术后发生AHF的可能性大:老年女性、术前FontaineⅢ期或Ⅳ期。 ②ASO腔内治疗对心功能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CO、CI及NT-proBNP。 ③ASO腔内治疗术中膝下动脉开放数量、手术时长、术后Rutherford临床状态变化评分与术后AHF的发生有关。 ④ASO腔内治疗后发生AHF为HFpEF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