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颌骨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疾病特点,比较不同术式疗效及不同骨充填材料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颌骨囊性病变的诊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06月至2018年0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颌骨囊性病变病例362例。回顾探究疾病构成及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发病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式、预后情况等,将随访资料详细记录整理,探究其疾病特点,分析手术疗效。结果1.362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中,根尖囊肿208例(57.46%)、含牙囊肿48例(13.26%)、牙源性角化囊肿37例(10.50%)、成釉细胞瘤27例(7.46%),4种类型的颌骨囊性病变共占88.67%;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24:1;患者年龄最小8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为41.94±17.91岁,31-40岁为颌骨囊性病变高发年龄;病变中心部位多见于上颌前牙区,其次为下颌角及升支区,下颌骨体中部最少;所有患者中伴有面部肿胀、颌骨膨隆等面部畸形症状者最多。2.术后随访的患者共计283例,随访率78.18%,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67个月,手术方案采用颌骨囊性病变刮治术307例,随访236例,6个月有效率192/236=81.36%;12个月有效率199/236=84.32%。采用开窗引流术31例,随访24例,6个月有效率17/24=70.83%;12个月有效率21/24=87.5%。采用颌骨良性病变切除术17例,随访17例,颌骨部分切除术7例, 随访6例,平均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情况。在研究对比两种术式治疗大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骨缺损区最大直径≥4.0cm)中,术后6个月,12个月开窗引流术组骨缺损区残余率均小于颌骨囊性病变刮治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开窗引流术疗效优于刮治术。在研究对比使用不同的骨充填材料疗效中,测量术后1日、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量曲面体层片相关参数。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其骨密度增高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认为自体牙骨充填材料组降解速率更快,成骨更迅速。结论1.颌骨囊性病变的一般情况: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为根尖囊肿;总体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24:1;31-40岁为颌骨囊性病变高发年龄;病变中心部位多见于上颌前牙区,其次为下颌角及升支区,下颌骨体中部最少;所有患者中伴有面部肿胀、颌骨膨隆等面部畸形症状者最多。2.本次研究中颌骨囊性病变刮治术6个月有效率192/236=81.36%,12个月有效率199/236=84.32%。开窗引流术6个月有效率17/24=70.83%;12个月有效率21/24=87.5%。颌骨良性病变切除术及颌骨部分切除术平均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情况。3.在治疗大型颌骨囊性病变中,开窗引流术后骨组织成骨更迅速,疗效更好。4.在颌骨囊性病变骨缺损区充填材料的选择中,与传统材料-人工牙骨粉相比,自体牙骨充填材料在降解速率、成骨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