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棘是当前固沙造林、改造自然、美化环境的主要树种,特别是近几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一直把沙棘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锋树种。随着沙棘尤其是引种沙棘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沙棘病害日益严重,尤其是世界上危害沙棘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沙棘干缩病,导致大量沙棘植株死亡。本文运用真菌学、林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沙棘为研究对象,对引起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及无公害防治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黑龙江省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为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sporotrichioides)。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生长最适pH值为7,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和蛋白胨;病原菌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2)引起黑龙江省大果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可生长在沙棘不同部位。生长在沙棘不同部位的菌株存在致病力上的差异,生长于干部的菌株致病力较强。各菌株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3)沙棘树栖真菌种群比较丰富。从沙棘植株上分离获得真菌37种,其中叶栖真菌14种、枝栖真菌11种、干栖真菌11种、根栖真菌7种,隶属3门、6纲、14目、14科、21属。树栖真菌多样性由根部至叶部呈上升的趋势。沙棘树栖真菌对引起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菌株Alternaria tenuis和菌株Fusariumchlamydosporum对病原菌拮抗作用显著,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对病原菌生长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而菌株Phoma herbarum对病原菌生长起显著的促进作用。(4)沙棘干缩病的发生与营养元素有关。施用钙肥、含有多种元素的叶面肥、硼肥、磷钾肥以及硅锌肥均可使沙棘干缩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钙是抵抗病原物的侵染、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营养元素,土壤缺钙是引致沙棘干缩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施用钙肥可使沙棘干缩病发病率降低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