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正在成为人们的生活常用物品。手机功能的不断多样化,使它对人们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大,在各类人群中都出现了手机依赖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引起手机依赖的原因中,个体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层面,而自我效能则被认为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以及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以及手机使用行为特征。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行为特征以及与自我效能感(包括一般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自我效能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为今后预防和矫治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法,系统全面地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本研究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确定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建立研究假设,选择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随后通过开展横断面调查,选取上海市一所高等院校,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830名在籍大学本科生(年级从大一到大四,其中包括医学院1个班的大五学生),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日常手机使用行为、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一般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其中MPAI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量表均为已经在各种研究中验证过信效度的成熟量表。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定性访谈提纲,邀请9名手机依赖阳性的学生参加个人深度访谈,最后根据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制定手机依赖预防策略。
研究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有显著关联性。
文献检索共纳入了3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括28篇期刊论文、5篇学位论文和1篇会议论文。文献给出的结论显示,一般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而且它是许多心理因素作用于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比一般自我效能对网络成瘾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因此有必要去进一步探究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2.构建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行为调查问卷,由3个量表组成具有较好的信度。
根据研究目的及文献研究结果,选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共同组成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3个量表在本次调查中均显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所有的Cronbach’ α值都大于0.8。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为333人,女生470人。
3. 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行为及手机依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一般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时长和学习或上课时间看手机这两个变量有统计负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很小(r=-0.07,r=-0.14)。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时长、业余时间看手机以及学习或上课时间看手机之间均有中等强度的统计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2。一般自我效能与MPAI总分之间没有相关性,但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MPAI总分有中等强度的负相关(r=-0.28)。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协变量之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仍与手机依赖与否存在统计关联性,β=-0.05,OR=0.95 (95% CI 0.92-0.98)。
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定性研究对问卷调查结果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解释。
研究中选择了9名手机依赖阳性的学生,进行了每人40分钟的个人深度访谈。在定性访谈中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病态行为,并认识到在吃饭、睡觉前、乘坐交通工具和上洗手间时看手机会对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为每天不超过2小时;手机使用行为在年级分布上的差异与其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度和压力有关;综合被访者的观点认为自制力差是导致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通过提高自我效能可以起到帮助。
研究结论与建议:
1. 本次调查中发现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及手机使用行为有影响的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手机依赖和手机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的关联一致性,一般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行为之间有相关性,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对手机使用行为和手机依赖的解释能力优于一般自我效能。
2. 建议在开展手机依赖预防工作时,面向不同类别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建议在大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杜绝上课时间看手机。
3. 可以多组织线下的各类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机会。通过开展宣传、讲座,心理辅导,情绪控制训练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
通过以上环节全方位、系统化地开展大学生手机依赖预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正在成为人们的生活常用物品。手机功能的不断多样化,使它对人们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大,在各类人群中都出现了手机依赖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引起手机依赖的原因中,个体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层面,而自我效能则被认为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以及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以及手机使用行为特征。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使用行为特征以及与自我效能感(包括一般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自我效能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为今后预防和矫治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法,系统全面地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本研究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确定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建立研究假设,选择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随后通过开展横断面调查,选取上海市一所高等院校,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830名在籍大学本科生(年级从大一到大四,其中包括医学院1个班的大五学生),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日常手机使用行为、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一般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其中MPAI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量表均为已经在各种研究中验证过信效度的成熟量表。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定性访谈提纲,邀请9名手机依赖阳性的学生参加个人深度访谈,最后根据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制定手机依赖预防策略。
研究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有显著关联性。
文献检索共纳入了3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括28篇期刊论文、5篇学位论文和1篇会议论文。文献给出的结论显示,一般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而且它是许多心理因素作用于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比一般自我效能对网络成瘾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因此有必要去进一步探究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2.构建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行为调查问卷,由3个量表组成具有较好的信度。
根据研究目的及文献研究结果,选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共同组成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3个量表在本次调查中均显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所有的Cronbach’ α值都大于0.8。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为333人,女生470人。
3. 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行为及手机依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一般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时长和学习或上课时间看手机这两个变量有统计负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很小(r=-0.07,r=-0.14)。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时长、业余时间看手机以及学习或上课时间看手机之间均有中等强度的统计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2。一般自我效能与MPAI总分之间没有相关性,但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MPAI总分有中等强度的负相关(r=-0.28)。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协变量之后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仍与手机依赖与否存在统计关联性,β=-0.05,OR=0.95 (95% CI 0.92-0.98)。
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定性研究对问卷调查结果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解释。
研究中选择了9名手机依赖阳性的学生,进行了每人40分钟的个人深度访谈。在定性访谈中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病态行为,并认识到在吃饭、睡觉前、乘坐交通工具和上洗手间时看手机会对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为每天不超过2小时;手机使用行为在年级分布上的差异与其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度和压力有关;综合被访者的观点认为自制力差是导致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通过提高自我效能可以起到帮助。
研究结论与建议:
1. 本次调查中发现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及手机使用行为有影响的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手机依赖和手机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的关联一致性,一般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手机使用行为之间有相关性,网络控制自我效能对手机使用行为和手机依赖的解释能力优于一般自我效能。
2. 建议在开展手机依赖预防工作时,面向不同类别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建议在大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杜绝上课时间看手机。
3. 可以多组织线下的各类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机会。通过开展宣传、讲座,心理辅导,情绪控制训练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
通过以上环节全方位、系统化地开展大学生手机依赖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