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用户界面的开发质量涉及到设备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需要有好学易用的开发方法学为设计者提供结构化的设计过程和建模技术上的支持。IBM公司提出的界面开发方法学OVID(Object、View and Interaction Design)因为以下三个显著特征而在当今的工业界获得广泛采用:首先,采用了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思想,将用户和他们的任务特征引入设计过程;其次,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界面(OOUI)建模技术,将交互元素(属性、行为和关系)看成是对象;再者,将设计过程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抽象设计和物理设计。前者使用了设备无关的方法建模交互元素的抽象,后者考虑如何在特殊设备上的物理实现问题,满足了当今设备多样性的需要。然而,OVID本身缺乏结构化的设计策略和设计规则将界面的抽象模型映射为具体设备上的物理模型。这将引起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抽象模型到用户可视可操作的物理模型的转换过程中需要完全依赖于软件开发人员的经验,有可能会出现由于最终用户界面质量不高而增加界面迭代设计次数的风险;其次,使得业界无法完全在OVID的指导下直接生成良好的用户界面,不利于OVID的推广以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界面开发的复杂度,增加成本,影响软件开发效率。考虑到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用户界面设计模型。通过对人机交互领域中用以保障可用性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引入可用性模式作为抽象设计模型到物理设计模型之间转换的规则来指导界面开发。设计了一种模型转换方法并根据模式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模式选择规则,同时为了辅助软件开发人员半自动化地开发出高质量的用户界面而提出一种用户界面标记语言HU-UIML(High Usability-User Interface Markup Language),将模式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特定的描述。通过实例分析以及相应的可用性评估,验证利用本文改进的用户界面设计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界面开发效率,同时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