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涞源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全县由于地处山区,具有山多耕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局部地区严重缺水、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等特点,这些因素制约着经济建康发展,农村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人口还没有完全脱贫,2011年河北省涞源县被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燕山-太行山片区”。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起飞理论为基础,采取系统分析、对比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对涞源县扶贫开发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分为四个阶段的扶贫开发模式与成绩进行分析,即体制改革推动缓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和消除贫困的“大扶贫”。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其次分析了涞源县农村贫困现状、贫困特点和致贫因素,导致贫困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网络不完善,发展难度大;农村居民收入低,资本积累不足;人们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自然灾害多发,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等。并对移民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开发、发展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模式进行分析,对农村扶贫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论文最后部分在分析贫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提高贫困农民综合能力,自主脱贫;严格管理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设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以城带乡”发展,“以工带农”对接;“整村推进”扶贫,鼓励全员参与。本论文以农村扶贫开发为研究目的,对贫困和扶贫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接着分析了扶贫开发的四个阶段和贫困现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和发展建设规划。涞源县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研究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涞源县的贫困状况,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